傍晚放学回家,我们必然在小河边上玩水。
水上面有一座二米高的木桥,这是我们最快乐的地方。
我会站在上面,跳下去,一阵水花飞溅,发出"轰隆"巨响,声音响后,必是我们快快的笑声。
大家都是成群结队地跳,声音是一阵接着一阵,笑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直到天快黑了,大家才收手,一起笑嘻嘻回家。
日子过得很单调,也很快乐。
当然还有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值得说一说。
有一天,我与两个同伴上学,路过一片茶林时,发现树上结有许多茶泡。
茶泡长在茶树枝端上,皮厚汁多,咬下去,会迸出一股浓浓的甜香味,充斥着口鼻,十分的愉悦,让人精神大振。
这是山中难得的野味。
我们自然不会放过。
至于上不上学不要紧,茶泡才是最要紧。
我们沿着茶树,满山遍野地寻找,不久,个个吃得腰圆肚粗,步履蹒跚。
我们走不动,就在树下休息,慢慢地我们都睡了过去。
直到有人声,我们才醒来,结果发现已经是下午了。
上学是不可能了,于是,大家干脆不去了,吃完带来的饭,开始捉迷藏。
看到有同学回家了,我们才跟在后面,装着上学回家的样子。
第二天,我们以为老师会追查此事,没有想到的是,无人追查,无人过问,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我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们换了地方,改去罗家祠。
罗家祠在我们街尾二百米远的地方,上学非常方便。
罗家祠的结构跟范家祠一模一样,只是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厨房。
厨房后面有几排厕所,规模要比范家祠大,由于地方近,我们一般是放学就回家,很少在路上玩。
山里的冬天比较难熬,非常冷。
罗家祠大厅有十几米高,冬天来临,刺骨的寒风,如无人之境扫荡全校,我们小孩子个个都冻得瑟瑟发抖。
我们很快发明了一个驱寒的方法,就是带火笼。
有的用废旧的脸盆,有的用铁桶,上学的时候,把燃烧的火碳放入其中,用柴灰掩好,然后带着去上学。
上课的时候,把它放在脚下,下课的时候,提在手上,一天下来,全身都是暖烘烘。
对此,学校不制上,不反对,或者说,默许吧。
当然,老师是不用这些的。
他们有专门的房间,学校都买有木碳,供他们取暖之用。
学校生活平淡无奇,我们每天都是在嬉笑打闹中度过,但有一件事还是让我刻骨铭心。
我们学校有一个老师,应该是校长,是不是,有点不记得了。
此人讲话时,特别喜欢后面拖一个"啊"字。
讲一句话,后来必然跟有一个"啊"字。
有一天,放学的时候,他站在我们前面开始讲话,又是"啊"个不停。
我觉得有点好玩,也有点好笑,就学他,在队伍里小声地"啊"了一句。
我以为他听不到,结果他还是听到了。
他冲进队伍,就把我揪了出来,命令我站在前面。
我只好乖乖地站在哪里,低下头,一言不发,当然,大家走了,我也跟着走了。
现在想来,是我的不对。
毕竟人家是老师,应该尊敬才是,就是同事有此习惯,也应该视而不见,不应该去模仿。
当年,年纪小,不懂事,今天应该检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