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口街是一个小山村。
说它是街,它的确是街。
一条黄泥路上沿街遍布有几十户人家,它的确是一条街道。
但它本质上还是一个小山村。
不仅这地方,整个桃坑乡都是小山村。
茶陵县是湖南省的山区县,而桃坑乡又是茶陵县的山区乡。
也就是说,它是山区。
凡是山区的地方都比较小,稀稀拉拉,山角处遍布几户人家,不是小山村,又是什么?
当年生活在桃坑、江口两乡客家人最高峰时候,似乎有三万余人。
他们分居在深山老林之中,坑口街是整个桃坑乡最热闹的地方。
这里是山民采购生活物资的地方。
非常不容易呀。
当年没有公路,走的都是凹凸不平的山路,最远的村,从家里出发,来到坑口街需要走三个小时的山路,来回一趟需六、七个小时。
绝大部分人都要挑六、七十斤重的东西,出山不容易,回去更不容易,所以很多客家人都非常羡慕居住坑口街上的人。
但是我却始终感觉不到这种羡慕。
相反,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却感到了更多异常的目光。
这种目光成分很复杂,有高傲、轻视,更多的是不友善。
当然,不能怪他们。
我们家在客家人群中,是属于异类。
我的父亲母亲都不是客家人。
我的母亲是衡南县黄竹乡人。
我的父亲祖籍是长沙苏家托人,但他的父母却居住在衡阳市,成了衡阳人。
茶陵也有少量衡阳人,其中茶陵县移民局长胡松田就是其中之一。
当年,为了父母移民搬迁的事,与他有过几次交道,见面时,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是老乡。
我祖父母是衡阳人,我自然是衡阳人,但我心里认为我是客家人。
后来因为搬迁的事闹得有点不愉快,但他还是记得这份老乡之情。
我母亲因病在茶陵县人民医院住院,他曾计划来看望一下,后来因为我们去了长沙没有看成,但还是打电话说明了此事,弄得鄙人听了心里格外的温暖,至今回忆起来,还是有点激动!
胡局长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但这样的人,在客家人群却比较少。
客家人讲究的姓氏、宗族势力、家庭背景等等,尤其是看你家里有没有人。
而我父母没有。
我父母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亲戚,在桃坑乡,就是他们两个人。
当然,父亲有一个哥哥在衡阳,但有精神病,没有任何来往,也就等于没有兄弟。
家里有一个阿家,但从小就与父母失和,等于没了亲人。
一对身处异乡的夫妻,没有任何亲人帮衬,生活自然十分的艰辛。
当然,可能还不是物资方面,父亲有正式工作,有稳定收入,在吃的方面不是十分的苦。
主要是精神方面。
我记得很清楚,春节时分,家家户户都是走亲访友,不时响起鞭炮声,因为客家人有一个传统,来了客人会放鞭炮欢迎。
而我家没有。
我们家始终冷冷静静。
我们一家都十分无聊地待在家里,看别人的热闹。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一天天长大了。
最终有一天,我要离开这个小山村。
去的地方是山民们十分羡慕的地方。
湖南的省会城市长沙。
当年,交通不便,山里人去一趟城市非常不容易,有的老人一辈子都没有去过县城。
所以,当地流传一句话:夜里梦到长沙,醒来跌倒床下。
可见长沙在山里人心中的地位。
很多山里人去不了的地方,结果我去了,并且定居在这里,让很多人羡慕,也让许多人不舒服。
但我还是要走了。
我虽然走了,但还是有人立下预言:我走了,但终究会回来的。
他们盼望的结果是,犯事回来,开除回来。
一句话,非常不光彩地回来。
其实,有此想法的人也很正常。
毕竟我家无权无势,无兄弟姐妹,无宗族势力,不是客家主流,这样的人家怎么可能有出息?!
尽管我证明了我的存在,但有的人还是不服气,在我家人面前,理直气壮地用他的儿子来比:你放心,我的儿子肯定比他强,至少十倍以上。
在他们的认知里,既然我可以在长沙生存下来,他的儿子百分百可以在长沙叱咤风云。
他们来没来,我不知,但我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的不屑。
尽管如此,我还是踏上了去省城的山路。
当年,天空中飘着淡淡的雨花,还有凌厉的寒风,地面非常湿滑,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摔得手脚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