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战后,黄帝率领“熊、罴、狼、豹、貙、虎”六部军队在阪泉之野与炎帝摆开战场,六部军队各持自己的崇拜物为标志的大旗,黄帝作为六部统帅也持一面类似“大纛”之旗,列开了阵势。当时战场上,各方聚集部落能战之士,更多的是强壮的青壮年,手持各式的石器,身着简式的衣着,凶狠地对峙着对方,在两位首领的指挥下,呐喊着冲向对方的阵营,就像与平时凶猛的野兽搏击一样,双方都使出了全力,争取打败对方。
首先,炎帝在黄帝没有防范的情况下,先发制人,以火围攻,因为炎帝部落善于用火,使得轩辕城外经常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应龙(又称黄龙、老龙,是中国最初的雷神、雨神,作为战神出现,是黄帝身边的大将,也是远古神话传说中“集创世、造物、灭世三位一体的巨神”,被古人赋予了“创世神”和“造物神”的尊称。本居于天上世界,给伏羲送河图洛书,帮助伏羲创造了八卦图。)应龙的形象特征为有翼,象征龙凤图腾的相融合。用水熄灭火焰,这是古战场里提到的神话内容,应龙作为中华民族崇拜的图腾,在这次战场上孕育而生。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黄帝部落有应龙的加持,已然立于不败之地,当然更多的是一种象征着正义的化身。就像我们现在也说是龙之子。当然更多的可能是黄帝崇拜龙图腾的精英战力部落。
龙是中国的“祖灵图腾”。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和中华的文明紧密相连。几千年来,中国的文化宝地上诞生了许多不同种类的神龙。比如“天之四灵”的青龙、“所过草木如焚”的火龙,以及“赤带如锦文”的蟠龙等,它们都是多姿多彩的龙文化中的主角。如果要在这群主角中寻找一个领头的王者,那应龙当选的几率就非常大了。
首先从身份地位上看,应龙是远古神话传说中“集创世、造物、灭世三位一体的巨神”,被古人赋予了“创世神”和“造物神”的尊称。结合《淮南子》“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和《镡津文集》“羽嘉生应龙,应龙生凤凰”等记载可知,应龙不仅能开辟天地,还是凤凰与麒麟的祖先。另外《氏族典》中提到:“祖龙,老龙也。”而“老龙”即应龙,所以应龙是“龙之始祖”。又因为应龙背上长有双翼,而有辅翼者,才可以算得上是“真龙”,故应龙的地位在整个龙族当中又拔高了不少。
其次从战斗力上来看,应龙是以龙为图腾部族中战斗力最强的选手之一。神话故事中应龙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但每一次它都能在危急关头,凭借高超的本领为人间带来和平与安宁。
在应龙的冲击下,黄帝部落将炎帝赶回阪泉之谷,嘱手下士兵只和炎帝斗智斗勇,不伤其性命。在阪泉河谷中,四方竖起七面大旗,摆开了星斗七旗战法。说明黄帝已将炎帝围困。炎帝火战失利后,面对星斗七旗战法,无计可使,退回营内。黄帝在炎帝营外摆阵练兵,千变万化的阵法层出不穷,星斗七旗阵,让炎帝的士兵看的眼花缭乱,在长达三年多的操练中,使各部的战斗力逐渐增强,而炎帝只能观望阵势,无法脱困。
然而,黄帝在这三年多的时间内,一边以星斗七旗战法练兵做掩护,一边派人兵日夜掘进,早将洞穴挖到炎帝营的后方。忽一日,黄帝兵将突然窜出,偷袭了炎帝阵营,活捉了炎帝。实际上就是黄帝从隐蔽的地方发动了突然袭击,一击击中了炎帝部落的大本营,让炎帝部落群龙无首最终落败。
对于星斗七旗阵从侧面说明黄帝的士兵精于训练,作战能力强,而战争中出现的古代兽类,是说明不同图腾的部落参战,或许还有驯养的兽类一同参战。
战争影响
阪泉之战以黄帝击败炎帝告终,炎帝部族归顺黄帝,形成了以黄帝为核心的部落联盟。这一整合标志着中原地区从分散的部落向早期政治共同体的过渡,为后续的华夏族群融合奠定了基础。
炎帝部族(神农氏)以农业技术见长,黄帝部族(轩辕氏)则以军事和组织能力著称。二者的结合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历法等技术的传播与发展。传说黄帝通过战争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并设立官职、制定礼仪,被视为中国早期国家制度的雏形。
炎黄联盟成为华夏族的共同祖先记忆,“炎黄子孙”逐渐演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强化了族群认同。后世的“华夏”“中华”概念均与此关联。
阪泉之战也是古代的第一场大规模战争,战争人数预计成千上万,黄帝在这场战争中,经“三战然后得其志”,此战以后,黄帝、炎帝连同分别从属于他们的一些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超越亲属部落联盟的新型联合体的雏形,确立黄帝的领导地位,拉开了炎黄时代的帷幕。而炎帝败得心服口服,甘愿称臣,发誓不再与黄帝抗衡。此战过后,促进了两个大的部落联盟的融合,促使大的部落向更远的地方发展。又产生新的战争。
战争评价
阪泉之战被视为华夏文明从蒙昧走向秩序的关键节点,体现了“以战止战”的合法性。《史记·五帝本纪》中强调黄帝通过战争实现“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赋予其政治正统性。
阪泉之战更多被视为神话传说或后世建构的“文化记忆”,而非确切历史事件。阪泉之战可能是上古部落间资源争夺的缩影,反映了早期社会从母系向父系、从氏族向国家的转型。
“炎黄”被重构为抵御外侮、凝聚国族的精神象征(如辛亥革命时期“黄帝纪元”的提出)。
当代则更多强调其“多元一体”的意义,炎黄联盟被视为不同部族融合共生的典范,呼应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叙事。
阪泉之战后,促使中国政治制度发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变革。因此,这场战争是华夏族形成的奠基之战与关键之战。炎黄为什么炎帝战败还在前,更多可能炎帝是神农氏的后代,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而秉承着三皇的发展,将炎帝在前,当然在记载中炎帝对人类部落的发展也做出过很多杰出的贡献。
阪泉之战虽笼罩于传说迷雾中,但其影响已超越历史事实本身,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叙事之一。它既体现了早期社会的权力整合与文化融合,也承载了后世对民族根源的追溯与认同。在学术研究中,需区分历史真实与文化建构;在文化传承上,其象征意义仍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