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重生之手握古风闯京城 > 第二十九章新帝萧衍做齐王(二)

第二十九章新帝萧衍做齐王(二)(1 / 2)

大乾和帝中兴三年(111503年),萧衍逼迫萧宝融禅位,于都城南郊祭告天地,登坛接受百官朝贺,建立梁朝,改元天监,大赦天下。初登大宝的萧衍,深知这江山得来不易,更知晓治理国家的艰难。为了让大梁能长治久安,他广纳贤才,遍寻良策。

一日早朝,诸事议毕,萧衍扫视朝堂,缓缓开口:“朕初承大统,欲使我大梁国富民强,长治久安。众卿皆饱学之士,久居朝堂,对治国理政定有高见,不妨畅所欲言,共商大计。”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诸多大臣交头接耳,却无人率先开口。此时,一位身着朝服,气质不凡的女子出列,此人正是林夏。林夏出身书香世家,自幼聪慧过人,饱读诗书,对治国之道亦有独特见解。后因才华出众,被萧衍赏识,招入朝中为官。

林夏仪态端庄,向萧衍行了一礼,朗声道:“陛下,臣以为治国之要,首在吏治。官吏乃国家之基石,其品行优劣、能力高低,直接关乎百姓福祉、国家兴衰。如今我大梁初立,当务之急是整顿吏治,选拔贤能,罢黜庸碌,使为官者皆能一心奉公,为民谋利。”

萧衍微微点头,目光中满是赞许:“林卿所言极是。吏治清明,则国家兴盛;吏治腐败,民心离散。朕亦深知此理,只是具体该如何整顿,林卿可有良策?”

林夏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陛下,整顿吏治,需从多方面着手。其一,完善选官制度。如今选官,多以门第出身为标准,致使许多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子弟被拒之门外,而一些高门子弟却尸位素餐。臣以为,当推行科举制,不论出身贵贱,唯才是举,让天下有才之人皆能为陛下所用。其二,加强对官吏的考核监督。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定期对官吏的政绩、品行进行考核,对于政绩卓著、清正廉洁者,予以嘉奖提拔;对于贪污腐败、渎职失职者,严惩不贷,绝不姑息。其三,提高官吏俸禄。使其衣食无忧,方能专心政务,减少贪污受贿之事的发生。”

萧衍听闻,陷入沉思,片刻后说道:“林卿之策,颇有见地。科举制朕亦有所耳闻,隋朝曾试行,虽未完善,却不失为一种选拔人才的良法。朕可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推行于我大梁。至于监察机构与提高俸禄之事,还需与众卿再行商议,仔细斟酌。林卿,除吏治之外,你认为治国还应注重哪些方面?”

林夏稍作思索,答道:“陛下,农为天下之本。只有百姓衣食无忧,国家才能安定繁荣。臣建议陛下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同时,关注商业发展,整顿市场秩序,减轻商人赋税,促进商品流通,使农工商协调发展,共同推动国家经济繁荣。”

萧衍抚须微笑:“林卿果然目光长远。农业乃国之根基,商业亦不可忽视。朕登基以来,也一直思索如何发展经济,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林卿所提之策,正合朕意。朕会即刻下令,让各地官员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至于商业,朕会命人制定相关律法,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其健康发展。”

这时,一位老臣出列,躬身说道:“陛下,老臣以为,治国之道,重在教化。应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弘扬礼义廉耻,培养百姓的道德观念和家国情怀。如此,方能使民心向善,社会和谐。”

萧衍颔首赞同:“爱卿所言甚是。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对教化百姓、稳定社会有着重要作用。朕自幼熟读儒家经典,深知其益处。朕会大力兴办学校,广招天下学子,传播儒家文化,让儒家思想深入人心。”

林夏听后,却微微皱眉,犹豫片刻,还是开口道:“陛下,儒家思想固然重要,但臣以为,治国不可仅依赖一家之言。诸子百家,各有所长,皆可为我所用。道家的无为而治,可使百姓休养生息;法家的以法治国,可使国家政令畅通;墨家的兼爱非攻,可使社会和谐稳定。陛下不妨博采众长,兼容并包,根据不同的国情、民情,灵活运用各家思想,如此方能使国家治理更加完善。”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一些大臣面露不满之色,纷纷指责林夏离经叛道,竟敢质疑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而另一些大臣则暗自点头,认为林夏所言不无道理。

萧衍并未动怒,反而饶有兴趣地看着林夏:“林卿,你继续说,详细阐述一下你的观点。”

林夏深吸一口气,镇定地说道:“陛下,儒家思想注重道德教化,强调个人的修养和社会责任,这对于培养百姓的品德和维护社会秩序有着积极作用。然而,在实际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仅靠道德约束是不够的,还需有严明的律法作为保障。此时,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便能发挥重要作用。律法面前人人平等,不论贵贱,皆需遵守,如此方能使国家政令畅通,社会稳定。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过度干预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能够自由发展。在国家经历战乱、经济凋敝之时,实行无为而治,可使百姓休养生息,恢复元气。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反对战争,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世界和平有着重要意义。陛下若能将各家思想融会贯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定能使我大梁国富民强,长治久安。”

萧衍听完,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朝堂之上,一片寂静,众人皆屏气敛息,等待着皇帝的裁决。许久,萧衍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道:“林卿之言,如醍醐灌顶,令朕茅塞顿开。朕决定,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兼容并包,将各家思想的精华融入到国家治理之中。众卿以为如何?”

一些大臣虽心有疑虑,但见皇帝主意已定,也纷纷表示赞同。而那些原本支持林夏的大臣,则面露喜色,为林夏的大胆建言和皇帝的英明决策感到高兴。

接着,又有大臣提出了关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建议,萧衍一一认真听取,并与大臣们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不知不觉,天色渐暗,朝会已持续了一整天。萧衍虽略显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兴奋与坚定。他深知,治理国家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努力。今日与大臣们的一番讨论,让他对未来的治国之路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信心。

朝会结束后,萧衍回到后宫,仍在回味着林夏的一番言论。他对林夏的才华和胆识越发欣赏,决定日后要更加重用林夏,让她为大梁的繁荣昌盛贡献更多的力量。而林夏,也因这次朝会中的出色表现,在朝堂上崭露头角,成为了大梁朝廷中一颗耀眼的新星,她的治国理念和建议,也将对大梁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后的日子里,萧衍按照与大臣们商议的治国之策,积极推行各项改革。他大力推行科举制,选拔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子弟进入官场,为朝廷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强对官吏的考核监督,严惩贪污腐败,吏治为之一新;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兴修水利,百姓安居乐业;同时,兼容并包,将各家思想的精华融入到国家治理之中,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在萧衍的治理下,大梁逐渐走向繁荣昌盛,成为了当时南方的强国。而林夏,也始终陪伴在萧衍身边,为他出谋划策,与他共同谱写了一段大梁的辉煌篇章。

“林兄,若无你,便无今日的朕。”萧衍举起酒杯。

林夏起身回敬:“陛下仁德,顺应天时,臣只是顺势而为。”他放下酒杯,“如今天下初定,当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方能长治久安。”

萧衍点头:“朕记下了。”

窗外,阳光洒进宫殿,照亮了“万寿无疆”的匾额。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萧衍称帝后,林夏官至尚书令,辅佐他推行新政,整顿吏治,梁朝初期出现了短暂的繁荣。而“潇沅改姓萧衍,因林夏建议而成齐王”的故事,也逐渐被尘封在史书的角落,只留下“萧衍自襄阳起兵,定建康,代齐建梁”的简略记载。

唯有在深夜的御书房,萧衍偶尔会拿起那枚褪色的“萧”字玉佩,想起破庙里的雨,想起襄阳的酒,想起林夏那句改变他一生的话——

“衍,推演天下,当承正统。”

建元元年秋,建康城的梧桐叶被秋风染成赭色,飘落在朱雀航的青石板上。宫城之内,刚刚接受南齐末代君主萧宝融禅让的萧衍,正立于太极殿的丹陛之上,望着阶下俯首的百僚。他身着十二章纹的衮服,玄色冕旒垂珠轻轻晃动,遮住了眼底复杂的神色——有登临九五的威仪,更有接过这千里江山的沉凝。

“陛下,南齐旧疆千里,州郡百有六,户约三百万。然自萧道成开国以来,宗室相残,吏治崩坏,百姓流离者十之三四。”侍立一旁的御史中丞江淹低声奏道,手中的玉圭映着晨光,“如今荆襄不稳,淮水烽烟未歇,如何抚定这万里疆域,臣以为当速定国策。”

萧衍抬手拂过冕旒,声音沉稳如钟:“江卿所言,正是朕日夜所思。南齐之亡,非亡于外敌,而亡于‘失序’二字。宗室操戈如弃棋,牧守剥民若豺狼,礼法崩坏,天命自当易主。朕承正统,当以‘推演’之道治天下——推演人心,推演法度,推演疆理,方不负苍天之托。”

话音未落,殿外传来内侍的通报:“中庶子林夏,奉表求见。”

萧衍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林夏,字季礼,原为竟陵王萧子良西邸学士,素以通古今、善筹策闻名。萧衍潜邸之时,曾与他论及《周礼》与《管子》,知其有经世之才。“宣他上殿。”

林夏身着青色朝服,步履从容地走入殿中,行三叩九拜之礼。他抬头时,目光清澈如镜:“陛下,臣闻‘治大国若烹小鲜’,非谓无为,而谓知火候、识食材。南齐旧疆如一锅将沸之汤,宗室是沉渣,吏治是焦薪,百姓是待煮之粟。若不先去沉渣、撤焦薪,徒加薪火,则汤必溢而粟必焦。”

萧衍颔首:“季礼有何良策,可使这锅‘汤’归于醇厚?”

“臣有三策,名曰‘承绪、厘疆、凝民’。”林夏朗声道,“承绪者,承华夏正统之绪,以礼法正人心;厘疆者,厘定州郡之疆,以吏治固根本;凝民者,凝聚四海之民,以农桑兴国力。三策并行,天下可推演而定。”

殿内百僚闻言,或蹙眉沉思,或颔首称是。萧衍起身走下丹陛,扶起林夏:“季礼之策,正合朕‘推演天下’之意。自今日起,朕便依此三策,料理南齐旧疆。你且随朕入内殿,细述其详。”

内殿之中,檀香袅袅。萧衍屏退左右,只留林夏对坐。案上摊开着南齐的舆地图,山川河流以青绿勾勒,州郡边界则用朱笔标注,却处处透着混乱——有的州境跨越大江,有的郡治寄于他县,更有宗室诸王的食邑穿插其间,如同一幅被揉皱的锦缎。

“季礼先说‘承绪’。”萧衍指着地图旁堆叠的礼器图谱,“南齐自萧鸾弑君夺位后,宗庙祭祀多有僭越,连太祖高皇帝的神主都曾被迁出太庙。百姓见宗室如此,便也轻慢礼法,父子相弃、兄弟相残者,郡县狱讼中十占其三。”

林夏取过一卷《礼记》,翻开其中《王制》篇:“陛下所言极是。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南齐之失,正在于‘序乱而和失’。臣以为,‘承绪’当从三事入手:一正宗庙,二定服制,三兴太学。”

“南齐太庙之中,萧道成以下七帝神主,多有非嫡长继位者,昭穆次序早已混乱。”林夏指着图谱上的太庙布局,“陛下既承正统,当依《周礼》‘天子七庙’之制,追尊先祖,厘定昭穆。”

他建议:以萧衍祖父萧道赐为始封君,立为太祖庙;父亲萧顺之追尊为文帝,入昭位;南齐诸帝中,仅保留萧道成(齐高帝)神主于别庙,其余皆迁出,以示“继统不继嗣”——既承认南朝一脉相承的正统性,又与南齐的乱政划清界限。

“如此,天下人便知,陛下非篡逆之辈,而是承华夏正统、拨乱反正之人。”林夏道。萧衍抚掌:“此策甚善。昨日有齐室旧臣暗议,谓朕‘鸠占鹊巢’,若依此制,宗庙既定,舆论自平。”

南齐后期,世风奢靡,贵族子弟皆着胡服、佩鲜卑环,甚至以披发左衽为时尚。林夏对此深恶痛绝:“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服饰者,非独蔽体,乃尊卑之表、华夷之辨也。”

他奏请萧衍下诏:“复汉魏衣冠,禁胡服胡饰。”规定:天子着十二章纹衮服,诸侯九章,卿大夫七章;士庶则以布帛颜色分等级,农穿青、工穿皂、商穿白。婚丧嫁娶皆依《仪礼》,禁止奢靡攀比。

“臣闻吴兴太守沈约家有织成地毯,饰以金线,长十丈,可铺满堂宇。”林夏举例,“当令有司查抄,焚于市中,以儆效尤。”萧衍颔首:“明日便命御史台查办。朕要让天下人看看,何为‘华夏之仪’。”

“礼法虽定,若百姓不知其义,终难长久。”林夏进一步建议,“南齐太学荒废多年,博士多为俗吏,经书传抄错漏百出。当重修太学,置五经博士,召天下名儒讲学。”

他举荐大儒贺瑒、崔灵恩主持太学,规定生员需研习《诗》《书》《礼》《易》《春秋》,每年考核,优异者可直接入仕。同时,在各州郡设郡学、县学,让庶民子弟也能接触经义。

“昔日汉武帝立五经博士,终成汉家四百年基业。”林夏道,“陛下兴太学,传经义,便是为大梁立‘精神之疆’。”萧衍深以为然,当即命将作大匠修缮太学旧址,以黄金千两购求天下善本经书。

南齐的疆域,北至淮河,南抵交趾,东及东海,西达三峡,号称“州二十三,郡三百九十五”。但实际上,州郡设置混乱不堪——有的郡仅辖一县,有的县分属两州,更有宗室诸王“遥领”州牧,从不赴任。

最新小说: 全修真界我最强 重生之手握古风闯京城 天命逆纹 修仙界来了个大学生 手握种田系统,我竟然飞升了 这也算修仙吗 灭世魔头竟是恋爱脑 仙门优雅杀猪 贫穷剑修:从废材苟到飞升 西游:从拜师太乙救苦天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