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杨志强早早来到互助社新办公室。玻璃门上“工友互助社“四个字在晨光中闪闪发亮,他掏出钥匙时,手指被冻得有些发僵。深圳的冬天虽然不下雪,但湿冷的空气依然刺骨。
推开门,暖气扑面而来。林晓雯已经在了,正对着电脑噼里啪啦地打字,桌上放着一杯冒着热气的花茶。
“这么早?“杨志强搓着手走过去。
林晓雯头也不抬:“昨晚张教授发邮件说,有个劳务派遣维权的全国性研讨会邀请我们参加。“她转过电脑屏幕,“在北京,下个月。“
杨志强瞪大眼睛:“全国性的?我们这种小机构也能去?“
“小机构?“林晓雯推了推眼镜,嘴角上扬,“我们现在可是'劳务派遣维权实践典型案例'。“
老赵推门进来,带进一股寒气。他手里拿着厚厚一叠文件:“好消息!劳动局准备把我们处理的几个案子编成维权手册!“
办公室里顿时热闹起来。陆续到来的志愿者们围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这些好消息。杨志强站在人群中央,胸口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一年前,他们还是几个为自身权益挣扎的普通工人;如今,他们的声音正在被更多人听到。
“别高兴太早,“老赵拍拍手,“劳动局还给了个任务——要我们在春节前完成工业区劳务派遣用工状况调研。“
办公室里安静下来。这个任务可不简单,工业区有上百家企业,劳务派遣工数以万计。
“我们人手不够啊。“负责接待的小张愁眉苦脸地说。
杨志强沉思片刻:“找大学生志愿者帮忙怎么样?张教授那边应该能协调。“
林晓雯已经在电脑上调出联系人列表:“我这就联系。还可以发动工友中的积极分子,培训他们做基础数据收集。“
计划很快成型:大学生负责企业走访和问卷发放;互助社成员负责重点案例深度访谈;工友志愿者则协助联系受访对象。
“记住,“杨志强在分工会议上强调,“我们不是来找麻烦的,是帮助企业和工人建立更和谐的劳动关系。“
调研工作比预想的顺利。令他们意外的是,不少企业HR对调研表现出了积极配合的态度。
“其实我们也头疼劳务派遣公司的猫腻。“一家电子厂的人事经理坦言,“出了问题,工人找我们闹,实际责任在派遣公司,最后两头不讨好。“
调研中,他们发现了一个新趋势: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尝试“劳务外包“替代“劳务派遣“。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法律关系完全不同。
“这算不算规避法律?“大学生志愿者小王困惑地问。
林晓雯翻着劳动法条文:“要看具体操作。合法外包是允许的,但如果是假外包真派遣,就属于违法。“
调研进行到第二周,他们发现了一个典型案例:某科技公司将整个保洁部门“外包“给一家物业公司,但实际管理完全由科技公司负责,连考勤都用同一套系统。
“这就是典型的'假外包真派遣'。“杨志强指着收集到的证据说,“工人权益更没保障了。“
老赵抽着烟,眉头紧锁:“老把戏换新花样啊。得想个办法应对。“
当晚,互助社召开紧急会议。大家一致认为,必须尽快普及这种新型侵权模式的特征和危害。
“光发传单不够,“林晓雯咬着笔帽,“得搞点更直观的。“
杨志强灵光一闪:“拍个短视频怎么样?用真实案例改编,在工人集中的地方播放。“
这个提议得到一致赞同。恰好志愿者中有个学影视专业的大学生小刘,自告奋勇担纲导演。
拍摄过程充满乐趣和挑战。老赵扮演黑心企业主管,夸张的表演常常引发笑场;林晓雯则负责剧本,把法律条文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对话;杨志强客串维权顾问,指导“受害工人“如何收集证据。
“停!赵叔,你说'这都是合法操作'时不要太得意,要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小刘导演认真地指导着。
“这样?“老赵板起脸,活像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完美!“
拍摄持续了三个周末。最终剪辑完成的视频只有十五分钟,但生动揭露了“假外包“的种种特征和维权要点。首映式在工业区广场举行,吸引了数百名工人围观。
“太真实了!“一个中年女工边看边擦眼泪,“我们厂就这样,说是外包,其实什么都得听厂里安排。“
视频结尾,屏幕上打出互助社的联系方式和维权热线。放映结束,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更令人惊喜的是,有媒体记者闻讯而来。第二天,《工人日报》刊登了题为《劳务“假外包“成侵权新套路,工友互助社拍视频普法》的报道。
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点击量很快突破十万。劳动局打来电话,要将视频作为普法材料下发各企业;总工会则邀请他们去给基层工会干部做培训。
“我们是不是太出风头了?“一天晚上加班时,杨志强突然问。
林晓雯从文件中抬起头:“怎么,害怕了?“
“不是...“杨志强望向窗外,“我在想,我们最初只是为了讨回被克扣的工资...“
老赵推门进来,正好听到这句:“小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既然点了这把火,就得负责烧下去。“
春节前夕,调研报告终于完成。厚达两百页的报告详细记录了工业区劳务用工现状,分析了七大典型问题,并提出了十条建议。
劳动局专门为报告举行了发布会。杨志强作为代表发言时,手心里全是汗。台下坐着政府官员、学者、企业代表和媒体记者,闪光灯晃得他眼花。
“...劳务派遣本应是补充用工形式,但在某些行业却成了主流。“他照着准备好的稿子念道,声音越来越稳,“这不仅损害工人权益,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发布会后,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走过来递上名片:“杨先生,我是华创电子的HRD。贵机构的报告很有见地,不知能否请你们给我们管理层做个培训?“
这只是一个开始。随后几天,陆续有五家企业发出类似邀请。最让他们意外的是,其中两家正是当初他们维权时百般阻挠的企业类型。
“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老赵叼着烟,一脸不可思议。
林晓雯翻看着邀请函:“可能是真的意识到了问题,也可能只是公关策略。“
“不管动机如何,都是宣传劳动法治的好机会。“杨志强说,“但我们要坚持原则——培训内容必须真实全面,不能变成企业的遮羞布。“
他们精心设计了针对企业管理层的培训课程,不仅阐述法律风险,更强调合规用工的长远利益。课程名称就叫《合规创造价值》。
盛夏的阳光炙烤着工业区的柏油马路,热浪扭曲了远处的景象。杨志强站在“工友互助社“新办公室的窗前,望着楼下匆匆走过的工人们,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新办公室位于工业区服务中心三楼,虽然只有六十多平米,但比起之前的仓库已经好了太多。
“空调遥控器在哪?“林晓雯的声音从文件柜后面传来,“热死人了。“
杨志强从抽屉里找出遥控器递过去:“刚搬进来,什么都找不到。“
冷气很快充满房间,两人坐在崭新的办公桌前,开始整理从旧办公室搬来的资料。墙上挂着那面“工友之家维权先锋“的锦旗,在雪白的墙壁映衬下格外醒目。
“注册材料都准备好了吗?“杨志强把一摞文件夹放进柜子。
林晓雯推了推眼镜:“张教授帮忙审核过了,就差最后签字。“她拿出一份表格,“基金会要求我们提供详细的项目计划书。“
杨志强接过表格,眉头微皱:“这么多要求?“
“毕竟是要长期资助我们。“林晓雯打开电脑,“我列了个大纲,你看看。“
屏幕上是一份详尽的规划:工人权益热线、企业合规咨询、劳动法培训课程...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目标人群、实施步骤和预期成果。
“太专业了!“杨志强赞叹道,“你什么时候做的?“
“昨晚熬了个通宵。“林晓雯揉了揉发红的眼睛,“既然要正规化,就得拿出专业态度。“
正说着,办公室门被推开,老赵风风火火地闯进来:“好消息!劳动局要把我们那个劳务派遣调研报告印成手册!“
“真的?“杨志强跳起来,“什么时候?“
“下个月。“老赵抹了把汗,“刘监察员说,要发到各个企业去。“他环顾四周,“这办公室不错啊,比原来那个仓库强多了。“
三人相视而笑。是啊,从阴暗潮湿的仓库到明亮的办公室,从几个人的小团体到即将注册的正规组织,这一路走来,每一步都充满艰辛,却也收获满满。
注册前的准备工作繁琐而细致。除了基金会要求的项目计划,他们还需要制定章程、选举理事会、建立财务制度...这些对几个普通工人出身的年轻人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
幸好有张教授的团队帮忙。每周三下午,法律系的研究生都会来办公室,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填写各种表格,如何制定规章制度。
“社会组织也要像企业一样规范管理。“负责指导的研究生小陈说,“特别是财务透明很重要。“
王丽主动请缨负责财务工作。这个曾经胆小怕事的女孩,如今已经能够自信地向大家解释预算表上的每一个数字。
“我们第一年的运营成本预计28万,“她指着投影仪上的图表,“其中60%来自基金会资助,30%靠服务收入,还有10%是零星捐赠。“
杨志强看着侃侃而谈的王丽,心中感慨万千。一年前,她还是个被公司威胁就仓皇逃回老家的普通文员;如今,她已经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财务主管。
“关于人员编制,“林晓雯接过话题,“我们计划招聘两名专职人员,其余靠志愿者支撑。“
会议持续到晚上八点。散会后,杨志强主动留下来整理资料。窗外,工业区的灯光次第亮起,照亮了夜归工人们的路。
手机震动起来,是李师傅发来的消息:“小杨,我儿子大专毕业了,学的是劳动保障专业,能去你们那儿实习吗?“
杨志强立刻回复:“当然欢迎!我们正缺专业人才。“
放下手机,他走到窗前,深深吸了口气。新鲜血液的加入,意味着他们的队伍正在壮大,也意味着那份责任越来越重。
注册前的最后一个周末,互助社全体成员来到办公室,进行大扫除和布置。小李——李师傅的儿子——也来帮忙。这个腼腆的年轻人话不多,但干活特别认真。
“小李,把那个文件柜再往左挪一点。“老赵指挥着,“对,就这样!“
林晓雯和几个女志愿者在贴墙上的宣传画;杨志强则负责调试新买的电脑和打印机。小小的办公室很快变得井井有条,充满生气。
“越来越像个正经机构了。“老赵满意地环顾四周,点了支烟。
“赵叔,室内不能吸烟。“林晓雯提醒道。
老赵讪讪地掐灭烟头:“规矩真多...“
大家都笑了。是啊,要成为正规组织,就得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这对习惯了自由散漫的他们来说,确实需要适应。
中午,大家围在一起吃盒饭。小李鼓起勇气问:“杨叔,你们当初是怎么想起做这个的?“
饭桌上一时安静下来。杨志强放下筷子,目光扫过每个人的脸:“很简单,就是不甘心被欺负。“他简略地讲了在鑫辉电子的经历,“后来发现,像我们这样的工人太多了,总得有人站出来。“
“我爸爸常说,要不是你们帮忙,他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被克扣了那么多钱。“小李的眼睛闪闪发亮,“所以我选专业时就报了劳动保障。“
老赵拍拍小李的肩膀:“好小子,有出息!比你爸强。“
欢笑声中,杨志强注意到林晓雯若有所思的样子。饭后,他悄悄问她:“怎么了?“
“我在想,“林晓雯轻声说,“我们是不是该记录下这些故事?成立一个案例库什么的。“
“好主意!“杨志强眼睛一亮,“不仅可以用于培训,还能让更多人知道工人的真实处境。“
两人立即着手规划,决定在注册后启动“工友故事“项目,收集整理工人们的维权经历。这些鲜活的案例,比干巴巴的法条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