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审,上次的《万卡》和《苦恼》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过的,但是到了《渴睡》这一篇,事情肯定就没那么简单了,当别林斯基第一次交上去审查的时候,没多久就得到了被动过不少内容的小说和一个似乎有些愤慨的通知:
“杀婴?作者将上帝置于何地?能写出这样的故事,他还称得上是一位基督徒吗?”
值得一提的是,基督教强调生命神圣性的一个方式就是积极地反对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杀婴弃婴行为(包括堕胎),另一个方式是反对自杀。
而契诃夫身处宗教传统浓厚的俄国,自然清楚这一行为究竟会对有些俄国人产生多大的冲击力,但契诃夫写下这桩恶行的目的压根就不是为了重申这一点,而是让读者更强烈的的感受到疲惫至极的瓦尔卡究竟困倦到了何种地步。
不过对于很多审查官来说,后者并不重要。
但或许正因如此,也让他们忽视了其它潜在的东西。
这样或许算是一件好事。
而面对这种情况,别林斯基虽然努力在为其奔走,但是米哈伊尔在聚会上念的那个版本对有些人来说可能还是太刺激了,于是权衡再三,又考虑到了米哈伊尔的未来还很长的缘故,别林斯基最终还是做了一定的妥协,选择了那个留有悬念的版本。
这个版本的话就好过多了,甚至于还有审查官将这样的结尾理解成了一个宗教故事,讲述了一个穷人在善恶之间到底应该做出什么抉择,寓意着惩恶扬善的道理。
说实话,别林斯基虽然真的想不明白这位先生为什么会将故事理解成这个样子,但是对于这些先生的离谱想法和行为,别林斯基还真有点习以为常了。
不管怎么说,能通过审查就好。
但米哈伊尔的小说过审了,别林斯基的可还没有。
米哈伊尔对于某些事情可能还要谨慎一番,但是对于别林斯基而言..........
键来!
而文学评论的话,比起小说的优势就在于,可以通过使用各种话术和代称来规避一下审核的风险,不过尽管如此,对于怀着激情在写米哈伊尔这篇小说的评论的别林斯基而言,审核依旧让他异常厌烦:
“米哈伊尔,你知道吗?再没有什么事会比这一件更糟糕了,那就是看到你的文章被审核官涂得满堂红!我心里异常激动——叫我发表这样支离破碎的文章!这样的激动使我胸口疼痛,呼吸困难!”
对此米哈伊尔表达了自己的同情,同时委婉的建议别林斯基可以稍稍温和那么一点,或者避开一些特别敏感的东西。
但别林斯基的回答是:
“米哈伊尔,你知道,在如今的俄国,有多少愿意开口又有多少人敢开口呢?如果连评论家们都放弃了这种权利,那么这样灰暗的景象便会一直顺理成章的笼罩着俄国!而且为什么不能说呢?我们对俄国的爱不会比那些大声嚷嚷着的任意一位先生要少!只是我们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而已!”
米哈伊尔:“..........”
得,我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