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
“祝郎君与那名宫侍可曾见过面?”
“不曾。”祝予怀摇头,“我与他素不相识。”
“除却庞郎君之外,两位在芝兰台这几日,可有与人起过争执,或是,遇到过什么可疑之人?”
卫听澜先一步开了口:“有。”
祝予怀心头一跳,朝他看去。
“三月初二那日,”卫听澜回忆道,“我二人初来乍到,由两位公公带着游览芝兰台。行到中途,九隅兄忽觉身体不适,意欲折返。但那两位公公称藏书楼有名家孤本,再三劝说我二人前往观阅。我担忧九隅兄心疾复发,情急之下对他们说了些重话。最终……不欢而散。”
赵元舜顿了顿:“你方才说,藏书楼?”
在后头记录口供的两名舍人也怔愣了,停笔看向他。
“正是。”卫听澜故作困惑,“怎么,‘藏书楼’有何不妥么?”
他表现得太过自然,以至于这因果颠倒、真假掺半的陈词显得格外真实,逻辑顺畅得连祝予怀都快信了。
赵元舜的神情慎重起来,回身吩咐道:“差人去问问,三月初二那日负责接引学子的是什么人。一个时辰内若是问不到,就将芝兰台的宫侍全都召来,让祝郎君和卫郎君当面指认。”
“是。”舍人疾步走出殿外,交待了几句,立刻有东宫随侍抓紧去办了。
祝予怀担忧地看了卫听澜一眼。
之前他们将藏书楼之事隐下不提,一是证据不足,难以凭一面之词给那两名宫侍定罪;二是尚不知幕后主使,怕贸然出手会打草惊蛇。
即便有太子主事,这两个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他们的赢面看着虽大了些,但设局之人也还是能弃车保帅。最好的结果,不过是敲掉对方的两颗棋子而已。
明知结果如此,但卫听澜还是这么做了。
祝予怀隐约明白——他这是决定和那幕后之人彻底撕破脸皮,明着宣战了。
第070章 擢兰试·浮萍
相较于祝予怀的忧心,卫听澜显得十分平静。
他也想过从长计议,等对方露出更多把柄后,再伺机而动、予以重击。可那些人谋的是祝予怀的命。
今日之事让他彻底明白,在无孔不入的阴谋算计跟前,蛰伏静观就是束手待毙。前世祝予怀有能力自保,对方或许还心存忌惮,可如今却不同。
刺杀有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
芝兰台中的宫侍,由奉学监统一管理。由于台中的行政职务已有祭酒、司业等学官担任,所以奉学监的主要职责,仅仅只是保障后勤。
因为权责有限,奉学监在宦官群体中的地位不算高,内部管理远不及内廷的宦官监司那般规范。甚至宫中哪里缺了人手,从奉学监借调都是常事。
可等借完了再调回来,人就未必是同一批人了。
奉学监的管事太监们想要巴结宫里的贵人,自然乐意卖这个面子,一边收银子,一边装聋作哑,久而久之,奉学监就成了个无孔不漏的筛子,谁都能往里塞人。
换言之,芝兰台中的每一个宫侍,都有可能心怀鬼胎。
思及芝兰台中本就对宦官颇有微词的学子们,卫听澜心里有了对策。
既然千防万防都防不住,那倒不如……把这藏污纳垢的棋盘整个掀了。
*
在武卫去奉学监提人的这期间,从东宫调来的药藏局医官们接手了照看庞郁的差事。为了不打搅医官,赵元舜带着卫听澜和祝予怀移步偏殿稍歇,将供词整理完善后,便让舍人退下去了。
殿内一时沉静下来,依稀能听到外面医官们进出走动、忙着抓药煎煮的动静。
祝予怀听着外面的交谈声,原本凝重的内心又隐隐升起些希望。
这时,太子忽然开口问道:“经此一遭,祝郎君可后悔入芝兰台了?”
祝予怀有些意外地抬起头,却见太子的视线并未转向自己,而是稍显疲惫地望着窗边的光影,不知在想什么。
祝予怀斟酌片刻,坦言道:“的确有些后怕,不过倒也谈不上‘悔’。”
赵元舜似乎笑了一下,转眼看向他,神情也变得柔和:“你果然与老师很像,叫人羡慕也羡慕不来。”
祝予怀有些不解:“殿下羡慕我?”
“是啊。”赵元舜低低感叹,“老师身上有种奋发向上的劲头,你与他一脉相承。孤自懂事起就时常会困惑,人生如浮萍,究竟意义何在。老师却从不会为此烦扰,他说……即便是浮萍,亦可顺流而歌,赴川望海。”
赵元舜停顿须臾,自嘲地笑了下:“只是如此一看,孤发觉自己连朵浮萍也不如。浮萍尚可以周游于天地,可这宫禁之中,没有涓流,只有一潭死水。”
他的语气透着与年纪不相符的愁郁,祝予怀犹豫须臾,小心地劝道:“浮萍命不由己,穷极一生漂泊不定,就好比世间命途坎坷的众生。而殿下生来便是天潢贵胄,已胜过这世间千万人,何必自苦呢?”
赵元舜极轻地摇了摇头。但最终,他还是轻声道:“孤心中也明白,你说得是对的。”
卫听澜在旁默默听着,心情有些复杂。
虽然他本就没对赵元舜这个太子抱有期望,但一国储君,当着臣民的面说出如此自怨自艾的话来,难免会让人对大烨的未来感到忧虑。
卫听澜知道,太子并非大奸大恶之人,也不像明安帝那般刚愎自用,甚至可以称得上温良仁善、礼贤下士。若是生在太平盛世,他大约会是个贤明的守成之君——这也是前世祝家始终坚定地扶持太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