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人和往事 > 第四十六章 针线活儿

第四十六章 针线活儿(1 / 2)

自从我姥姥十九岁嫁到老袁家,我姥爷姥姥就从我老姥爷的手中接过了那个穷家,从只有一亩薄地开始,开始了他们艰苦创业的日子。等到我娘记事时,家里十几口子人,老袁家已经有了几十亩地、十几头大牲畜,可谓人畜兴旺、生意兴隆、开枝散叶。

每到夜晚,农村的夜晚是很黑的,因为没有人家能熬得起洋油,即使点豆油灯也会被人笑话败家。农村的夜晚是很静的,因为人们的肚子里大都清汤寡淡,经不起折腾,所以人们会早早上床安歇。

每到夜晚,在人和村东头的老袁家自不一样,除了要连夜煮羊肉,准备第二天赶集卖羊汤外,我姥姥大都是带领着袁家的女人们纺线、织布、做针线活,卖布也是老袁家的一个生意。

傍黑刚过,几乎家家户户很快就会慢慢静下来,人们早早安睡。而只要到了老袁家的胡同口,就能听到织布机的声音,再凑近点,还能听到嗡嗡的纺花声。一个村子的人都知道,这是老袁家独有的声音,是老袁家的女人们在干活,这会一直持续到深夜。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娘从五六岁开始学纺花、织布、针线活。

待到我娘嫁到老商家时,她的针线活已经得到了我姥姥的真传,从她众多的嫂子、姐妹们中脱颖而出,在人和村已经到了她说自己的活第二,没有人敢说第一的地步。

我出生以后,老娘的怀里奶水很少,饿得我就哇啦哇啦哭,这时老娘会用温水沏点米糊炼乳之类的东西给我吃。在那个非常非常穷的年代,褂子烂了找块补丁都难,米糊炼乳之类的在那时可是最为金贵的东西了,是老娘托人到东乡里给捎来的,也是极难吃到的。

我吃得最多的是鸡蛋糊,鸡蛋是买来的,一毛钱三个鸡蛋,蒸得吸溜烂的,再大点就吃煮鸡蛋了。以后的许多年里,我只吃鸡蛋清,不吃鸡蛋黄,我都是那时候吃鸡蛋吃伤的。

我吃得最多的还有一种东西,就是面条。面条是很细很细的那种,每次做饭的时候老娘就在锅边给我下上几根,烂烂的捞出来给我吃。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不吃面条只吃面叶,都是老娘那时候把我喂伤的!我哪里知道,这样的白白的细面条是老娘托了王克俭大爷从东乡里给我捎来的。

而为了挣来我这“奶粉”钱,我能吃到鸡蛋、面条,都是老娘纺线织布、纺线织布、纺线织布,织好了布,把布卖掉,换点钱回来再给我买来的。老娘是纯粹的农民,她在那个时代是靠工分谋生的,但她又靠着自己的织布手艺把我喂养大。

万幸的是,等到我妹妹弟弟出生时,老娘的奶水充足,家里的条件也慢慢好起来了。

在那个年代,人民公社大队小队里的农民们是靠出工挣工分,再按工分按人头分粮食的。人们穿衣服是按人头发布票,再到公家的供销社里凭布票花钱买布做衣服的。但既然是凭票供应,物以稀为贵,买也买不多,买也买不起,于是,大多农村的人家会自己纺花、织布,自己家做衣服。

要暖和穿衣就要纺花织布,但土地都是公家的,集体种的棉花都交公了,每家分也分不到多少,于是很少的自留地、田埂上会再种点棉花。但即使这样,每家的棉花也都不富裕。于是,村子里的女人们会联合起来,你家几斤线,我家几斤线,兑在一起摆线、染线、上机、织布。

农村,织布是一件大工程。纺花自是最简单的,但把万千条线连接在一起,织出你想要的花色,的确只有很少的人会做了。

我家,就是村西北的纺花织布中心,一切因为我老娘在。

图个热闹,省点洋油,相互学点手艺,我家的堂屋里就经常摆了其他人家的纺车,到了晚上,大闺女小媳妇的到我家和我老娘一起纺花,凤妮姐、小花姐、燕云姐、翠莲嫂子都经常来。月亮很好的时候,她们也会把纺车搬到当院里,这就和我姥姥家多年前一样。

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机,没有收音机,有的人家连个广播喇叭都没有,很久才能看场露天电影,她们纺花织布,打打闹闹、说说笑笑的,也是非常快活的。许多时候,我就在纺花的嗡嗡声,织布机脚蹬时万千条线碰撞的吭吭声,木梭子芦苇棒的哗哗声中,玩着玩着就睡着了。

经常,夜很深了,天也很黑,纺线的凤妮姐们就有不回自己的家睡觉了。我偶尔醒来,发现睡在身旁的女人,我就会大叫:“我不跟女的睡,我不跟女的睡。没办法,姐姐们就要一阵好哄,答应天明了给我买糖吃。

等到你家有线了,我家有线了,几家要在一块织布了,于是妇女们就会在一起谈论织布的花色,也会这家比那家比的,最后确定大家统一的花色。

花色定了,大家就把自己家的线拿来,都称好了重量后再放在一起。这个时候,在我家的大院子里,大阵仗摆开了。

根据花色,老娘会提前到供销社买来染布的颜料,这一包那两包的,在我家的院子里支上大锅,锅里水烧热了,放进去颜料化开,再把白白的线放进去,用大大的木棒翻腾来翻腾去,热气缭绕的。

各种颜色的线都染好了,就架到我家的大豆条上,架到早就支好的木架上,在阳光下晒干。

每到染布、摆线、上机的时候,我那小脚的姥姥是早就得到口信的,她就会到我家来,担任技术顾问之类的。

我的姥姥,虽是农村人,但脸色白皙,脸上有一颗明显的粉色痦子,使其更显慈眉善目。她老人家去世时,我还小,记不得那颗痦子在脸上哪个位置了。

这个时候,我的老娘是总指挥,声音很大地指挥着几个女人们,很是忙活。

已经记不得这个活叫什么活了,姑且就叫摆线吧,就是把染好的线,摆弄成千百条的经线。记得是把木橛子插在院子中间的地上的,再在院子的两头固定好挂杆,我老娘就牵着一个个纺锤上的线来回走着,转过去绕过来,两只手上千百条线在翻动,很是好看。哪个纺锤上的线抖落完了,再接上一个新的纺锤。

我最佩服的是老娘接线头的时候,两只手都占着,线头伸出来,她用嘴一吸溜,手指头一摆弄,线头立马就接上了,又快又好。

此时,我和伙伴们多半玩疯了般,偶尔会碰到家什。我老娘多半会呵斥,快一边玩去啊,看我忙完了不毁你(打你)。

那时的村里织布机很少,谁家要用织布机的话早就排好了号的。多半,织布机会抬到家里宽绰的人家,我家的堂屋里就经常摆着。几家凑在一起织布的时候,不是这个妇女织布,就是那个姐姐蹬机,家里要热闹很长时间。

白天都是忙着农活,晚上了老娘都会织布到深夜,许多个夜晚,我们都是在织布机的声音中睡去。

一直到织布机上的经线用完了,我老娘会用镰刀来割断,沉甸甸的很大的一卷布就拿下来了,每家再按照兑的线分布。每家,布织好了,都是很高兴的事。

农村的孩子们最常穿的是白线和黄线交织的布做成的褂子。这种黄线是胶泥黄色的暗黄,用的就是那种天然带色的棉花,不用染色,直接纺了线织布。

最新小说: 七零易孕娇娇女,馋哭绝嗣京少 人和往事 洪荒玄阳道 [萌学园同人] 近水星星先得月 我有三千小世界 快穿:白莲花她又万人迷了 吕布重生:崩坏的汉末世界 将军府幺女真的不娇 都市枭龙张然 佛系大小姐穿越古代悠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