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没有,相关信息一点儿也没有。
就好像,杀了吕奉先,这事儿就结束了。
朝廷出兵后的种种应对,都是临时决定的,因此左支右绌,漏洞百出。
整件事情,给他的感觉是轻率到诡异。
张祯听完他的分析,叹口气道,“他们秉性如此,顾头不顾尾。”
史上背刺蜀汉,杀害关羽,也是这种风格。
为何关羽遇害一事,东吴被骂得那么惨?
背信弃义还是其次,毕竟这事儿刘备也有点不厚道,借了荆州就不想还,惹怒孙权和江东世族。
最主要是因为,东吴只得到了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却是大错特错,显得目光极其短浅,而且几乎没有善后。
这一战之前,东吴是个独立的政权,这一战之后,东吴成了曹魏的附庸,孙权成了大魏吴王。
好有一比,嘎腰子换爱疯。
当然了,孙权也不是很想臣服曹魏,后来又跟曹魏开战。
而对于江东世族来说,他们只负责把水搅浑,不负责收场。
就像拿竹竿捅破了屋顶,自有高个儿的人去撑。
诸葛亮还是无法理解,“这么蠢?”
张祯:“看着蠢,实则不然。”
如果她没能打起精神,迅速出兵,宣扬武力,只怕他们已如愿。
第456章 江东世族够兄弟,好一条妙计
越是接近吴县,张祯越是心痛难忍。
好在她学会了一种办法,强行把自己分成两个,一个躲在内心深处悲泣痛哭,一个淡定自若,不动声色。
可她就算装得平静,大家也知她伤心。
跟她说话小心翼翼,用词也谨慎,像对待易碎的瓷娃娃。
高顺有天还开解她,“人生,就是有许多苦难和别离。纵不能放下,也不能被困住,神悦,你还有很长的路!”
张祯的回答是,“这些苦难和别离,现在该落到江东世族头上了。”
高顺表示同意。
离吴县还有两日路程时,高顺召集诸将开会,商议如何发起攻击。
张祯和诸葛亮也列席。
军事方面,张祯虽然偶尔有些点子,但自认并非专业人士,因而只是听着,并没有发表意见。
况且,高顺已经安排得够妥当了,马超、甘宁、陆逊、张燕、郭太等人也提了些建议,不需要她画蛇添足。
郭太没与张燕一道进京,在一处驿馆里养病,等到了朝廷大军。
商议完毕,高顺礼貌性的问张祯,“神悦,你还有何补充?”
张祯默默摇头。
由这些人攻取吴县,真如手拿把攥,她想不出失败的理由。
诸葛亮却是眉头微皱,也不知在思量什么。
高顺:“那便依计行事,尽量勿伤庶民......”
庶民!
诸葛亮脑中如闪电划过,忽道,“高将军,若是江东世族以城中庶民为质,咱们该如何应对?”
他一直在想,藏在吴县的江东世族为何还没有崩溃?
以常理推之,此时,他们应该在大军即将压境的恐惧下弃城而逃,或者出城投降。
到了这会儿,三岁孩童都该知道,江东世族打不赢,守不住,必败无疑。
哪怕知道逃不掉、投降也无生路,还是会做这样的尝试。
因为,那是求生的本能,连自己都控制不了。
他们却没那么做,而是打算固守城池。
这让他很奇怪。
血战到底,可不是江东世族的习惯。
他们也没有那样的气魄和意志。
那么,他们的依仗到底是什么?
就在方才那一瞬,他想到了,是庶民。
城中数万庶民。
高顺匪夷所思,愣了下才道,“以庶民为质?可那是吴郡的庶民!”
如今还留在吴郡的庶民,分为四类。
一类是心向世族,要与世族共进退。
一类是心向朝廷,坚信朝廷大军不会伤及无辜。
一类是贪恋故土,不愿搬走。
最后一类是家贫,无力逃离,这也是人数最多的。
但不管哪一类,都是江东世族的兵力来源。
光靠部曲和侍卫、奴仆,怎么对抗朝廷?
换言之,庶民才是江东世族对抗朝廷的最大力量。
若以庶民为质,无异于自掘坟墓。
往近看,有可能激起兵变。
往远看,容易失去民心,难以立足。
江东世族会这么蠢?
诸葛亮:“高将军可曾听过一句话,狗急跳墙。”
这话他是听阿姐说的,用在此处很合适。
诚然,以庶民为质,对江东世族来说有许多弊端,但只要能解眼前危难,料想他们也顾不得了。
陆逊也有些悲凉地道,“他们连同族都能害,何况庶民。”
高顺颇感棘手,皱眉思索破解之道。
马超不明白这是什么问题,不以为然地道,“那有何难?照攻就是!”
敌人吓昏了头,要自损兵力,自毁墙脚,与他们何干?
他高兴还来不及。
甘宁也笑道,“如果真是这般,咱们得说声谢谢!江东世族够兄弟,好一条妙计,哈哈!”
这种妙计,丧心病狂,又荒谬可笑,就像是敌人发了疯,抓起大刀咔咔扎自己两下,妄图以这股疯劲吓走对手。
也不知是哪个瓜皮想出来的。
等打下吴县,他一定见见此人,瞻仰一番。
马超幸灾乐祸,“内乱加外乱,呵,吴县指日可取。”
诸葛亮缓慢道,“若我没猜错的话,为了让我们相信他们真敢杀庶民,会先选一批出来,当着我们的面杀。而选的那一批人,应是城中乞丐,或无亲无故者。这一批若吓不住,再杀下一批。那下一批,应是全家全族,不遗一人。如此,短时间内,便不会生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