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有意招降安位,这奢安之乱算是平定了吧?”
“袁兄是云南兵马的主帅,到时论功行赏,朝廷焉能不封你个爵位?”
“我看这西南同样是用事之地,说不定袁兄就能像靖远伯那样,成为紫阁功臣。”
和袁崇焕谈论着西南这边的局势,徐本高宽慰他道。
水西安氏在尽起大军决战失败,又被朝廷稳扎稳打、不断派兵清剿后,已经是屡战屡败、再也支撑不下去。甚至不断向朝廷求和,请求结束战事。
如今之所以战事没又结束,是因为朝廷要用夺取来的土地设立卫所、封赏有功将士。
否则奢安之乱早就平定了,而不是绵延至今。
袁崇焕想着如今的形势,说道:
“水西容易夺取的地方,基本都已夺下了。”
“再往里面进军,就会进入安氏的核心之地,遭到的反抗远比之前激烈。”
“西南将士大多已经获得了封赏,眼看就能成为世官世代富贵,很多人已经不想打下去了,而是打算开垦土地,把家人接过来享受世代富贵。”
“朝廷明年有意在辽东用兵,同样想结束西南战事,同意招降安位。”
“如果安氏能答应朝廷的要求,战事就结束了。”
各方都不想战事继续,和谈的条件已经充分。
接下来就是看水西安氏是否能认清局面,接受朝廷的招揽。
如果他们愿意降低土司职位和辖区面积,并且按朝廷的命令分成几个宣抚司和安抚司,就能达成和议。
徐本高对此是有信心的,因为安氏如果不同意,那就是灭亡结局。
对于这样的土司世家来说,能活下去才是第一位的,什么脸面、地盘,只能让位生存。
别说朝廷只是把水西安氏降级和推恩,就是改成卫所,他们也得接受。
甚至徐本高都认为,全部改成卫所更安稳些,避免水西安氏以后还作乱。
一些卫所将士也是这个想法,打算把水西彻底平定,为后代打出个长治久安。
不过这只是少数人的想法,更多的将士因为征战多年,已经不想打下去了。
袁崇焕也不想和水西安氏纠缠,向徐本高道:
“改成卫所就得派军官,不能让水西安氏完全执掌。”
“现在这个情况,谁愿意去水西卫所当世官?怎么压下水西的人?”
“还不如多设几个宣抚司、安抚司,让水西安氏自己管。”
“其他地方的土人如果不服管教,也可以把他们送去水西。”
“掺的沙子多了,以后再改成卫所。”
这是傅宗龙制定的办法,袁崇焕也很认同。水西改成卫所的条件确实不成熟,朝廷无法完全掌控,土人也不可能全部适应卫所制。
还不如先把打下的地方都占了,把愿意编入卫所的土人编户齐民,不愿编入卫所的则驱赶到水西。
到时候新设的卫所稳定下来后,无论是再次进兵、还是以势逼人,都能压制水西安氏,逼迫水西内部生变。
相信那个时候,水西内部一定会有人投靠朝廷。水西的土人和土司在熟悉卫所制后,也会愿意加入。朝廷可顺势招抚他们,清除有异心的势力,完成由土司到卫所的改制。
这一连串策略,需要的时间很长。朝廷已制定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规划,打算长久实施。不管接下来的贵州巡抚是谁,都要把这个策略执行下去——
改土归流已经被确定为国策,在两京十三省境内,不允许存在不服从朝廷的土司、特别是曾经反叛的势力。
谈着这件事情,徐本高有些担忧地向袁崇焕道:
“改土归流是好,但是也要提防土司不安啊!”
“我听说云南的土司,就有一些不稳。”
“如果他们闹出乱子来,对袁兄可是不利。”
如今的袁崇焕,在云南不但是巡抚,还代摄沐氏世传的云南总兵一职。
如果云南发生叛乱,他这个主官必然首当其冲,遭到朝廷责问。
袁崇焕想到一些土司的动作,冷笑一声说道:
“这些土司若是安分便罢,不安分本官自有办法治他们。”
“本官改日便召他们前来,看谁胆敢抗命。”
打算办一场鸿门宴,把不安分的土司尽皆处置。
徐本高听出他的意思,急忙就劝说道:
“袁兄莫急,还是要慎重行事。”
“云南土司的事情错综复杂,很多还在平定奢安之乱中立功,不能轻易处置他们,让土司觉得朝廷不公。”
“以小弟的愚见,不如把缅甸、老挝的土地封给他们,让他们试着去南方打一下。”
“如果能打下来,说明那边的实力不过如此,袁兄到时候可率大军,恢复三宣六慰。”
“即便打不下来,有袁兄率大军压阵,也不会出现大问题。”
这个想法,让袁崇焕眼前一亮,感觉找到了立功的机会。
三宣六慰是朝廷曾经在云南南面设立的土司。三宣指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六慰指车里宣慰司、缅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养宣慰司、老挝宣慰司。
其实朝廷设立的土司不止这几个,还有大古剌宣慰司、底马撒宣慰司、底兀剌宣慰司、蛮莫安抚司等,三宣六慰只是惯常称呼。
如果能把朝廷曾经设置的三宣六慰收回来,至少能像张献忠那样,获得伯爵爵位。
不过如今朝廷和缅甸等地并无战事,若是擅启边衅,朝廷那里怎么办?
看着徐本高的目光,袁崇焕若有所思地道:
“徐镇抚这番话,是你自己的想法,还是其他人的意思?”
“收复三宣六慰,可不像是徐兄能说出来的?”
徐本高哈哈一笑,拱手道:
“就知道瞒不过袁兄。”
“实话告诉袁抚台,这番话是皇上的意思。”
“这奢安之乱马上就要平定,有些将士是想安稳,有些却仍想建功立业。更别说还有些土司,已经蠢蠢欲动。”
“皇上的意思,就是把这些不安分的人,都引导向境外。”
“只要他们不在大明境内闹,随他们怎么行事。”
“袁抚台只需要守好云南,不发生大乱子即可。”
“如果袁抚台想立功,也可以在保证云南安稳的情况下,派兵自主出击。”
这番话以官职称呼,摆明了是皇帝的口谕。只是没有下旨意,是否听从要看袁崇焕自己。
放在以前,他对皇帝的中旨都不见得会接受,更别说这种连张纸都没有的口谕了。
但是现在他又一次牵扯进通虏案,而且基本被老师韩爌放弃。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他在官场上就没有任何人可依。
皇帝摆明了是趁人之危,在他走投无路时,把他招揽过来。
如果他不接受,就算这次通虏案能过关,以后也别想有更大的发展。
对于成为帝党,袁崇焕是不排斥的。他在天启年间连投靠阉党都干过,怎么会不愿意投靠皇帝。
现在他想确认的,是皇帝对他有多看重,愿不愿意给他回辽东的机会——
他的心中,仍旧放不下辽东,认为那才是大丈夫用武之地。
所以,他试着向徐本高道:
“若是袁某能收复三宣六慰,将来辽东……”
刚刚说到“辽东”,徐本高已出手阻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