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提出的方案,明显是基于九品中正制而来,只是简化了等级,并且和官吏品级区分开。
目的都是一样,就是把对公众人物的评审权,由士林清议收归朝廷,增强朝廷对公众人物的监管。
弊端同样也有,那就是评审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公、被世家大族掌控。
所以朱由检只设三个等级,并且把三星级人物的评审权,交给都察院和国会。对要求申报财产的二星级人物同样进行监管,偶尔抽查他们。
如此虽然还不能完全避免弊端,却不会被地方大族控制。那些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为了获得更高的评级,定然也要向朝廷靠拢,服从朝廷的权威。
群臣监管公众人物的目的就是打压这些人,他们对此自然是赞同的。尤其是皇帝提出的星级评定和官位品级无关,相比九品中正制,更被他们认可。
有些人还认为应该多加几个星级,把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加上去,却没有得到认可——
因为很多大臣都不认为自己达到了这个境界,当然不认为民间有人达到这一点。
即使偶尔出现几个,却也不需要专门对这些人评级。那些人如果有功,完全能被特赐元士出身。
将来明显超出三星的人物多了,再增加等级不迟。
如此,监督委员会、道德委员会和星级评定的事情在经过群臣讨论完善后,最终顺利通过。
之前肆意生长的报刊行业,从业人员将会迎来大整顿。
蓬勃发展的行业协会、准备参选议员的候选人,同样会迎来监管。
按照新定下的制度,协会委员、议员候选人都需要获得二星以上等级,也就是成家立业、申报财产、完成纳税和服役。
这个要求虽不高,却把很多投机取巧、钻营苟且的人排除在外。如果一个人的名声太差遭到很多举报,也有可能被降低星级。
朱由检还命道德委员会每年评选道德模范,对这些人表彰,授与三星等级和公士身份——
这是之前就确定的事情,如今才算定下来。因为被选举权要求有公士身份,贫困的无恒产家庭显然是很难通过捐纳获得的,所以朱由检要求多在这些人中评选道德模范,授予公士身份。
道德模范有传统察举制下的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孝廉等种类,还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新类别,被归纳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内。
这种做法,对弘扬正气、提高德行显然是有帮助的,熟读圣贤书的儒家臣子,对此自然不会反对。
而且很多臣子还觉得扳回了一局:在皇帝和民众不断扩充权力的现在,树立了官员的威严。
显然,他们已经认识到皇帝所说的与万民治天下不是虚言,打算在重制礼乐时,维护住官员的地位。
朱由检对官员的心态有些了解,对此还是乐见其成的。
官员的权力太大不好,有可能会把君主架空。
但是民众的权力太大同样不好,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国会,让那些没有治政经验的议员处置。
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官员和民众达成一个平衡,皇帝居中裁决,形成一个君、臣、民共治,三方互相角力、又互相依存的稳定格局。
群臣先前就对此有察觉,今日的朝会之后,感受就更明显了。
吏部侍郎李若星下朝时感叹道: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当今陛下是真的在践行啊!”
这句话引来很多臣子认可,但也有人说道:
“民贵称得上是真的,君轻却不见得。”
“而且我等臣子,位置又在哪里呢?”
“这重制礼乐,总不能把我等的地位给制没了,以后全听陛下和国会的。”
群臣闻言大笑,不认为这种事会发生。但也有人深思,因为他们确实察觉到官员的地位在下降。
很多人借此谈到了京察,以及用京察的办法对山西官员第三次清洗。抱怨官员受到的约束越来越多,崇祯朝的官是越来越难当。
眼看这些人再说下去,就要抱怨当今皇帝。负责廉政和司法事务的大学士杨景辰,轻咳一声出言道: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我等臣子忠于朝廷、忠于社稷,自然是社稷之臣。”
“将来君、臣、民共治,我等臣子居中。”
“万不可妄自菲薄,自己小觑了自己。”
这个解释,让听到的臣子眼前一亮,感觉找到了臣子的地位。
同时对杨景辰说这番话也有些愕然,惊讶于这个被皇帝提拔的铁杆帝党为何敢把臣子放在君主前面。
不过想到民众的地位还要更前,这些人也就释然了:
显然孟子的话只是说说,将来就算君臣民共治,也是“君为贵,臣次之,民为轻”。
不过不管如何,臣子都要加入进去,地位还要居中。
之前皇帝提出的“天子与万民共治天下”,开始被他们更认可的“君臣民共治天下”所取代。
杨景辰借着把“社稷”解释为“社稷之臣”,得到了很多臣子的称赞。认为他虽然效忠皇帝,却仍记得身为臣子的责任。
这样一位维护臣子地位的官员,显然是能够代表臣子的。将来成为首辅,也会让很多人服气。
韩爌看着在自己眼前发生的这件事,深深感受到压力。
因为直到现在,他这个首辅都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治国方略,都是被皇帝和臣子推着向前。
尤其是山西发生的事情,让他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在不稳。
如果不是皇帝为了稳定把弹劾风潮压下去,估计他现在就有可能被迫去职。
但是皇帝能保他一次,却不一定保下一次。特别是如今的首辅是任期制,他到后年八月底就要卸任。
以他现在的表现,皇帝很可能顺水推舟,让他到期离任。甚至能不能坚持到后年都是两说,有可能中途离任。
这让他深切感受到,崇祯朝的首辅不好当,尤其是他如今还有这么大的权力:
“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皇上在内阁推行责任分工,要求就是权责统一。”
“我是财经委的主任,想让皇上满意,必须把财政问题解决好。”
“尤其是明年辽东要打仗,又是一笔开支。”
去年刚担任首辅时他就和皇帝深谈过,大明最大的两个难题,就是建虏之乱和财政困难。
对于建虏之乱他不是不想插手,甚至向皇帝呈上过弟子袁崇焕所写的《五年平辽策》。
但是皇帝却对此不予理会,只是让他专心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