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了耕者有其田的相关条文后,群臣总算放下心来。
他们都知道当今皇帝喜欢改制,但是对自己制定的礼法条文,还是很尊重的。
群臣最喜欢的就是这个,他们也因此越来越认同重制礼乐。
刘宗周作为重制礼乐的负责人,更是为这条礼法背书,出言道:
“《尚书》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耕者有其田,织者有其杼,居者有其屋,如此方能让天下安定,民众皆知礼乐。”
朱由检点头赞许,夸赞道:
“刘先生所言甚是,仓廪实而天下安。”
“如今大明最大的忧患是什么,那就是天灾频繁、天下不安。”
“必须给民众土地、房屋、织机,保证他们的衣食住行,方能让他们安定下来。”
“这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朝廷上下必须为此尽力。”
“不要妄想让民众会安安心心饿死,他们找不到吃的就会作乱。”
说到这里,他还看了杨嗣昌一眼,想到了后世著名的“不作安安饿殍”这句话。虽然很多人说是杨嗣昌作的《西江月》,但依朱由检的认识,杨嗣昌应该说不出这种话、作的词也不应该这么不合音韵。
此时,杨嗣昌就和其他大臣一起,齐声附和皇帝,丝毫看不出有反驳的意思。
他们都是饱读诗书、熟知历史的人,自然知道民众吃不上饭会带来什么。
历史上记载的造反、起义,都会爆发出来。
到时候死的就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天下万民的很大一部分。
朱由检说得兴起,把自己所知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向群臣道了出来:
“人在世上,生存是第一位的。”
“每个人都有求生的本能,这就是生存需求,或者说生理需求。”
“食物、水、衣物、房屋,这些最基本的需求,一定要满足他们。”
“但是只满足生理需求还不行,他还有被杀死的可能,所以还会有安全需求。”
“朕为何推行限田、让官府优先给贫苦农民租地,就是在给贫民活路,保障士绅的安全。”
“否则一旦乱起,谁能确保平安?”
“前唐黄巢作乱,天街踏尽公卿骨,可为殷鉴!”
这一番话,群臣闻所未闻。但是其中的道理,却是人人都懂的。
尤其是“天街踏尽公卿骨”这句话,让初次听到的他们,着实受到震动。
在《秦妇吟》早已失传的大明,大部份人都不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
还是钱谦益精通诗文,又喜欢宋诗,从宋朝人的笔记上看到过这句诗,知道是韦庄写的,说道:
“此为不详之言,韦庄晚年撰《家戒》,自禁此诗。”
“愿陛下毋复此语!”
朱由检哂笑一声,说道:
“前唐公卿下场,乃史有明文之事,何必掩耳盗铃。”
“唐太宗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诸位当汲取教训避免此事,而非避而不谈。”
群臣闻言默然,知道这是事实。
朱由检告诫他们道:
“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是为了保障最基本的生存。”
“众卿饱读诗书,作为从科举中选拔出来的智者,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切不可忽视民众的生存需求,加剧天下不安。”
这番话让群臣若有所思,受到很大触动。
虽然他们大多不认为大明到了那个地步,但是其中的道理他们还是认同的——
民众若不安稳,官绅就不安全,这是很明显的道理。
刘宗周更是说道:
“《论语》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故而治理国家,当以民众安稳为先,也就是陛下说的满足生存需求。”
“陛下对有产者加税、租给贫民土地,正是这个道理。”
这番话引自《论语》,让群臣顿时回过味来。
认为皇帝的说法虽然新鲜,却仍旧是先贤的学问。
朱由检见刘宗周一番话,就让群臣明白过来,而且降低了抵触心理,对刘宗周更是赞赏,仿照他引用四书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中的道理。”
“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才能谈亲情、友情等感情需求。还想要用自己的道德、功绩、财富获得他人的尊重,满足尊重需求。这就是所谓的齐家。”
“最后则是治国平天下,让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理想信念得到实现,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先贤讲述的道理,就是这五层需求啊!”
命人绘了一座金字塔,依次写上这五层需求,朱由检问群臣道:
“小康之世,应该满足民众的什么需求呢?”
“诸位姑且说说。”
群臣议论纷纷,琢磨着皇帝的需求理论,枢密同知袁可立道:
“陛下说生存是第一位的,故而要满足民众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让天下不陷入乱世。”
“臣等戡乱救灾,正是为天下安稳。”
户部尚书毕自严道:
“只满足生存还不够,还要让民众成家交友,满足感情需求。”
“而且小康之世货力为己,还应给他们挣钱的途径,满足尊重需求。”
礼部尚书成基命附和道:
“满足尊重需求不止靠财富,还应加强教化,提高民众的德行。”
“而且要给他们从军做官、建功立业的途径,满足更高的尊重需求。”
“陛下开恩科,确定祖上三代白身的进士至少要有一半,正是给更多的民众满足尊重需求的机会。”
这是他主持今年乡试、准备明年会试的体会,对皇帝开设恩科表达支持,希望明年恩科还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