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局势,总算真的稳定了。”
“看来他们接受了新秩序。”
看着锦衣卫传来的奏报,朱由检满意道。
他对苏州的局势一直很关注,也知道一些被收回官田、释放奴婢的苏州士绅心有不甘。
不过在见到他们一直没有搞出更大动作后,明白这些人大多已经认命。开始在新的礼法秩序中,寻找自己的地位。
既然如此,朱由检就不为已甚,打算花时间沉淀一下,让更多的人适应。
现在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件事形成共识,不让政策反复。
为此,他在十月二日,今年的最后一次经筵上,提出一个问题,让参加的臣子探讨:
“小康之世的标准什么?”
“人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请诸位试着讲解!”
这让群臣心中一震,知道皇帝又要有大动作。
上次皇帝提到大同和小康,确定了重制礼乐这个国策。
到现在重制礼乐已经成为了共识,群臣都迫切地盼望定下《大明礼法公约》。
不过这部礼法因为太过重要,如今还只是确定了几个条款。很多人还对拟定的条款提出各种意见,斟酌每个字句。
若非刘宗周在天下的名望够,能镇得住场子。估计群臣会吵吵嚷嚷,连草拟的条文都无法写出来。
如今,皇帝又提到了小康,让他们认识到这必然关乎重制礼乐。
作为重制礼乐的负责人,又是知经筵官,刘宗周率先说道:
“小康之世,以礼义为纪,用以正君臣、笃父子、睦兄弟、和夫妇、设制度、立田里。”
“臣以为小康之世,必有完善礼法,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天下皆有秩序。”
这是《礼记》的说法,朱由检微微点头,说道:
“礼法是最重要的,还有呢?”
“韩先生,你是辅政的首辅,试着说一下如何实现小康之世。”
“小康之世的民众,会是什么样子?”
韩爌作为首辅,也是知经筵官。他知道皇帝必然会问自己,刚才已经开始思考这件事。
听到皇帝点了自己的名字,当即道:
“小康之世,货力为己。”
“臣以为当让民众劳动后有收获,无论士农工商,皆可靠劳作生存。”
这个说法,让朱由检有些惊喜,满意道:
“韩先生所言不错,确实应该让民众劳有所得。”
“刘先生,把这点写入礼法公约:大明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包括但不限于士农工商等从事劳作活动的大明公民,有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权利,并有义务参加劳役。”
“再用具体的工律,把劳动者的权力和义务确定下来。让他们能够劳有所得,获得劳动报酬生存。”
这点得到刘宗周和群臣认同,韩爌也有些欣喜。
他只是看皇帝注重雇工,所以才提出了这一点。没想到皇帝这么认可,竟然要写入礼法公约。
以后人们提起这一条,就必然提到他韩爌。将来他会因此,在礼法公约中留下印记。
群臣羡慕地看着他,礼部尚书成基命不甘示弱道:
“臣以为还应该让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