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说网 > 女生频道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749章 苏州农民和商人

第749章 苏州农民和商人(2 / 2)

“以前折银的标准有高有低,平均接近五钱。”

“曹巡抚和张先生商议的,是按一石米五角计算。”

“所以二百万石米,能折合一百万元。”

“如今苏州米价高,经常在七角以上,甚至能达到一元。”

“曹巡抚估计除了刚分到田的雇工外,大多数人会选择纳银。”

“估计苏州能收到七十万两银子,六十万石粮食。”

“苏州漕粮七十万石,曹巡抚打算外购补上这十万石,寇知府则认为应该让三百亩以上的地主纳粮。”

江南这块地方,如今种植经济作物的更多,早已不是国初“苏湖熟,天下足”的时候。

现在江南的粮食都依靠湖广,很多人是从湖广外购粮食,才能交上赋税。

所以江南的人当初对一条鞭法很支持,因为他们能直接缴纳银两,而非买粮交上去。

如今朝廷允许纳粮、纳银自便,在粮价高昂、折银标准却较低的情况下,他们自然会选择纳银,而非缴纳粮食。

朱由检想着这件事情,对此皱眉不已。以他本心来说,是想多收些粮食的,因为这才是朝廷最重要的物资。

但是粮食从江南运过来损耗太大,远不如银子可以从账户上直接划过来。

所以他考虑一番之后,还是道:

“罢了,就按这个标准吧!”

“以后以当年粮价下浮一两成确定折银标准,每隔三五年审议一次,由当地议会决定。”

“这几年就按五角一石,苏州需要起运的二百万石田赋就是百万元。”

“如果能征收到二十万两商税代替,田赋可以下降到八十万元、也就是一百六十万石。”

“以每亩平均纳粮二斗五升计算,需要615万亩,这个田亩数字应该能清丈出来。”

“就算按新度量衡纳粮,也能交上一百六十万石。”

“朕就遂了他们的意,用新制度量衡重新丈量田亩。”

“具体能量出多少、征收多少赋税朕不管,但是苏州起运朝廷的赋税,不能低于二百万石。”

命王文政按这个意思让杨景辰写票拟,再批红给曹文衡发过去。

他对江南是有些放任的意思,只要能交上赋税,别的不想多管。

——

苏州,曹文衡收到朝廷的回复后,心情很是愉悦。

本来他已经做好了按新制度量衡丈量土地后,把每亩平均赋税提高到三斗的打算。

没想到皇帝如此通情达理,把苏州的田赋又降低了一些,只是要求用工商税补上去。

如此一来,原本苏州士绅制造的民众和官府矛盾,便转移为农民和工人、商人的矛盾。

尤其是营业税主要来源的商人,成为这个措施的主要受害者。他们不上缴足够赋税的话,别说苏州官府不答应,苏州农民也不会同意。

想到那些经商的士绅家族,曹文衡心情愉快地道:

“来人,请南京太府寺的人过来,商讨太湖巡阅府税务司组建事宜。”

“太湖流域要按朝廷要求实行一税制,让每一艘缴纳赋税之后,都能畅通无阻。”

这是按朝廷的要求做事,同时也是为征收商税做准备。

之所以不单单在苏州收,而是选择整个太湖流域。是他担心今年在苏州可能收不到二十万,需要其它地方的税银补上去——

作为江南的货物集散中心,很多在苏州的商人都不是本地人。不从整个太湖流域收,苏州的商税很可能收不上来多少。商人们会逃出苏州,以便规避赋税。

不过在以水运为主的江南,他们再逃也逃不出太湖流域。曹文衡对皇帝设立太湖巡阅府极为佩服,认为确实应该以此划分区域征税。

他这个新兼任的太湖巡阅使,会让世人知道这个职位的利害。

巡抚衙门发生的事情,很快就被传了出去。

在知道朝廷又一次降低赋税,只要求起运一百六十万石田赋、其他四十万用工商税补上后,苏州的农民一阵欢腾,对皇帝感恩戴德不已。

苏州的商人则是坐蜡了,因为他们根本没打算老老实实缴纳营业税。如今却不缴也得缴,否则苏州农民会首先针对他们。

甚至,现在就有农民骂苏州商人,认为他们为富不仁、一直在偷漏赋税:

“这些狗娘养的,一个个如此豪富,养着豪奴美婢。”

“交的税却那么少,还不如种地的我们。”

“我看那些店都该砸了,看他们偷漏赋税!”

这是想浑水摸鱼的,想要鼓动人们去砸商店,趁机抢些东西。

不过江南民风柔弱,大部分不想如此暴力,有人说道:

“砸店就不必了,但是咱们能不去他的店里买东西。”

“以后凡是店里没有税单的,咱们都尽量不要去。”

“被官府催着缴纳赋税的,在《苏报》上刊登,列入雇工协会的黑名单。”

“看他们还敢不敢偷漏赋税,让我们多缴赋税。”

显然,在朝廷定下税额后,苏州的民众迅速分化,农民、工人,都想要让商人多纳税,减轻自己的负担。

商人对此当然是不愿意,尤其是那些闹出事来的绅商,对此更是不甘。

只是如今的情况是,上有朝廷命令,下有民众支持,他们的抵抗根本没有多少作用,反而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很快,在太湖巡阅府税务司开出第一张催缴通知后,《苏报》上刊登了雇工协会制定的黑名单。

这家商号遭到所有加入协会的雇工抵制,在里面做工的协会成员,也都纷纷辞职离开。

甚至有很多民众去店前示威,要求缴纳赋税。

面对如此多的工人和农民抵制,这家商号很快扛不住,足额缴纳了赋税和滞纳金。

太湖巡阅府的税务司,取得一个开门红,很快开始向其他商家收赋税。

这些商家鉴于那家商号的下场,对此不敢无视。很多人开始按照朝廷政策,主动申报应该缴纳的赋税。

尤其是那些中小商家,对此甚至很支持。因为在实行一税制后,他们的负担反而有所降低。

唯有那些以前偷漏赋税的大商家,要缴纳比中小商家更高的营业税。甚至要被朝廷入股,才能享受十一税。

这让他们纷纷开动脑筋,找办法降低应该缴纳的赋税。后来还真被他们找到,那就是主动拆分成小企业,规避大企业应该缴纳的营业税。

这造成江南的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在合乎税法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而且很多小企业关系还没断,组成了各种行业协会。

甚至还共用同一品牌,统一采购和销售,组成了类似辛迪加的组织,联合形成垄断。

大明的资本组织,在朝廷的政策逼迫下,开始发展起来。

请收藏本站:https://www.huanyexs.cc。手机版:https://m.huanyexs.cc

\t\t<p class="readinline"><a class="ll" rel="nofollow" title="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 href="javascript:chapter_error(\'182677\',\'774\',\'崇祯重振大明\',\'第749章 苏州农民和商人\',\'1744103961\')">『点此报错』</a><a class="rr" rel="nofollow" title="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href="javascript:addBookMark(\'182677\',\'774\',\'崇祯重振大明\',\'第749章 苏州农民和商人\')">『加入书签』</a></p>', '>')

最新小说: 婚心叵测 游戏世界生存从生化二开始 在名柯建立提瓦特组织 六年后我携四个幼崽炸翻前夫家 一人之下:非主流艺术家的成长 换师尊后她转修无情道,全宗门跪了 不败战神杨辰 万人嫌转修无情道,父子火葬场了! 台长大人,我想跟你生猴子 崇祯重振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