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桥其人,我知道的不多,知其原名董存爵,福建人晋江人,书香门第,生于福建,长于台湾,青年、中年羁旅海外。止庵在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序言里说他的文字是“才子文章”于是想当然的认为他是个才子;读傅国涌金庸传时,说金庸的几个文字之交董桥是其中之一。曾经看过很多止庵编的书,很见品味,也读过他的作品文字老辣;金庸的通俗小说写的很好,想来文字见得也高妙。他们二人的影响让我知道董桥,但是也不过知道而已,并没有刻意的想找他的书来读。后来,家姊说你应该读读董桥会喜欢的。我想读读也好,便从当当网购了一本董桥的旧时月色,一读一诧。
董桥的文字好,好在有风韵。风,是姿态;韵,是回味。他是一个专栏作家,在限定的字数里要写出自己的风格炼字极见功夫的,而风格里又能写的有韵味那是另一个层次的高妙了。董桥做到了这一点。
董桥的字古雅,透着玉般色泽,如青竹在晨曦晓风中闪动的光芒,晶莹、温润。读董桥的书,我时常就念起“草木清华”四个字。的确,董桥的字有草木的清香。以草木喻人喻事国外也不乏其有,但如中国诗文里草木喻人喻事淡远的却不多见。旧时月色里的文字就是这般的清香淡远,似乎合着明清小品文的节拍走过来的。
这种散发着樟脑香味书香的文字大陆几乎绝迹了,那些文化的根早曝尸荒野了,承载着一脉文化余韵的在董桥们那些离乡的人身上。这样的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的人,也承载着文化所赋予了被硬生生割裂的文化乡愁。他们的乡愁不是于佑任那一辈人杜鹃啼血的思乡,他们的乡愁是伤感而不是痛,宛如明月下浮过的云影,浅浅的带着一丝忧郁。故乡的想念是父辈传染过来的,与己来说归于不归都无关紧要,只是在感念时有那么几分怅然,这几分怅然在梦里寻找着自己的根。
近年大陆这边盛行大散文,文字里慷慨悲壮,自有一番壮阔。董桥的文字没有这些,他如一阵广阔战场上的掠过的余风,那种凉意看不到只能隐约的感受到,是一种啸歌余音。与其直写惨烈战场,不如把惨烈化为传奇,在听闻里啸歌成韵。
这样的文字有周氏的味道,笔墨冷静,是浅斟低吟的徘徊,且歌且行的苍然。喝着咖啡想着清茶,饮着洋酒怎么也没有故乡的“花雕”对口,抬头望望明月,恍惚还是三十年前的明月,却与故土而言只能是天涯共此时了,地下一片月光冷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