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小说集台北人已经看过好多年了,一直喜欢着。喜欢那种文法,方方正正的方块字被作者安妥的放在行文里,典雅、静美,一派从容的格调,内外透着古典文学气息下打磨出的亮色。那种文字像候门将宅的一把古旧藤椅,椅子很旧扶手褪去了原来的油漆,露出了原木,在时光里被手袖与汗水打磨的光滑苍色如玉。虽然已旧,但是那种格调依旧宏大,放在任何场合都不卑微,依旧从容、沉稳。读的时候我对周围的朋友说,这样有古韵气息的字不多见了。现在多的是那种白话的像流水的文字,缺少了中文的优美、含蓄与内在的张力。
当然,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的还有小说的内容,怅然、留恋还有茫然地困顿,隔着浅浅的海峡北望大陆,虽然是时下人却断不了昨日的旧梦。秦淮的明月,桂林的山水,笔调很凉,有一丝绝望缠绕着内心,若午夜梦回梦中宴宴笑意,醒来窗外月光一片清冷。
有一本余光中传记茱萸的孩子,我没看过这本书,不过倒是很喜欢这个名字,古色温润。茱萸本是一种平凡的植物,赋予游子的念想,也就有了草木清华长于高山望乡思亲的味道了。一棵茱萸,两行思乡的泪,那淡淡的感念从一棵草跨过了时空,转化成一湾浅浅的海峡。亦如他在乡愁里写的那样。乡愁象月下的一首短歌,在痩秋的夜里秋虫鸣叫着,霎时月辉洒落一地,秋思落进了怀乡人心里。
温着怅然老酒,借着明月说说故乡土话,说笑着泪就下来了,大概是席慕容这么说过。
时光暗换,故乡不见了,只有那轮明月恍惚依旧。明月下怀顾的文化游子们,文字里的那轮明月也染上了一层薄薄的混色,象故乡荡起的烟尘。
明月与人或者故乡连在一块了,有些凄婉的荒漠,明月乡心薄如晨曦的惆怅,每每读到便顿生爱怜。看董桥的旧时月色,就是这样怀着一番惆怅一页页翻过的,行云流水的文字,如歌,却拥着一段段文化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