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起国家粮,小青年们往往会瞪着迷茫的大眼睛,反问道,国家粮?什么是国家粮?
估计五十岁以下的人,也分不清什么是国家粮。
但上世纪六十年代,却是有国家粮的。
当时全国居民分成国家粮和农村粮二类。
国家粮也叫商品粮。
这种人可以去粮店购买便宜的大米,可以招工。
吃农村粮的不可以。
当年参加工作,不像现在,可以随时随地去任何地方打工。
这是不可以的。
当年全国上下没有私有制,清一色的国有,工作都由国家安排和分配,自己不能找。
找也没有用,没有哪个单位敢录用你。
只有吃国家粮的人才能参加工作。
他们可以通过劳动局统一组织的考试,择优录取,去工厂工作。
吃农村粮的不行。
吃国家粮的之所以人人羡慕,关键还在于收入的差距。
在国企工作的人,月收入最差也有三十多元。
在农村出工,好的生产队一天收入会有五毛,一个月十五块。
差的生产队一天一毛,一个月三块。
在农村干活累不累?
累,非常累。
早上七点就要出工,晚上六点收工,一天干十几个小时,锄地种田施肥,累得腰都要快断了。
在工厂干活累不累?
不累。
风吹不着,雨淋不着,阳光晒不着,准时上班,准时下班。
有专门的食堂师傅做饭,大型厂矿有专门幼儿园、学校,供职工子弟就学。
职工住的房子都是免费的,并且住房很宽敞,很明亮。
一般是二室一厅,有厨房,有厕所,可以住终身,可以继承,关键是不要钱哦。
这些待遇只有吃国家粮的才能享有。
鄙人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这些已经烟消云散,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如果你不介绍一下,很多人都是大眼瞪小眼,不知你说什么。
在我居住的客家山寨里,有二、三万人,吃国家粮的,只有十几人。
人数很少,是因为国家粮太金贵了。
当时,山寨有一家粮站,其中的一项任务就是向这些吃国家粮的居民供应便宜的大米。
当年,市场黑市价大米是三毛,粮站出售的大米是八分。
这些吃国家粮的人家每月都可以去粮店购买。
我家是其中之一。
开始我家并没有吃国家粮,而是吃农村粮。
阿妈一直在生产队出工。
生产队出工非常辛苦。
每天六点就要起床,七点左右就要去地上干活,下午六点左右才能回家。
但不能休息,九点需要开会。
开会干什么?
评工分,就是今天干活可以评多少分。
男人干活一般是十分,妇女干活一般是八分。
到底是多少?
需要大家评议。
阿妈一般是八分,但有时也只有七分。
如果是七分的话,她就不服,就会吵,但没什么用。
她回到家就会气鼓鼓,就会骂人。
当时的十分是二毛钱,八分是一毛六,七分只有一毛四。
少了二分钱。
自然会吵。
二分钱现在可以忽略不计,当年可以买二粒糖,差不多是家里一天的盐钱。
大家都穷,有的人家连买盐的钱也没有,所以二分钱也很金贵。
阿妈之所以评七分,主要是做事慢。
我们叫摸。
经常是别人收工回家了,她还在地上摸,有可能是在自己的地里摸。
当年家家户户都有自留地,可以种菜,种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