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从阿家抽屉里拿出了一枚金戒指。
这是我无意之中发现的。
阿家有一个二米来高的衣柜。
外面刷有红色油漆,绘有许多花丛和不知名的小鸟,有两扇门,打开之后,就是放衣服的地方。
我经常打开这个门,并没有觉得异常。
有一天,我无意中拉开了抽屉,竟然看到下面还有一个暗格,打开之后,我顿时惊得目瞪口呆。
因为里面全部是金戒指、金项链之类,大大小小有几十个,堆满了一抽屉。
我之所以认识它,是因为我们小时候戴的帽子,后面有一个长长的尾巴,上面辍满了铜钱和银子。
我们戴在脖子上的圈圈,也是银子做的,叫银圈。
客家人的小孩都会戴,说可以保平安。
有的衣服鞋子上也挂有银子,女孩子手上处会戴有金戒指、金手链。
当然,这是有钱人家才有这些。
但是,我的阿家就是非常的有钱。
阿家是茶陵客家人对奶奶的称呼。
我的母亲的妈妈是阿家,我理应叫外婆,但阿家是把母亲当儿子来养,所以我们就叫阿家。
阿家的家是当地客家人的大户。
她的亲伯伯罗克绍在当地开有一家兵工厂。
一般的客家人开一个商铺都十分的艰难,然而,她伯伯却开了一家兵工厂,当时员工有几十号人,是井冈山最大的兵工厂。
她伯伯开兵工厂的目的是干什么?
就是建立私家武装力量,保卫自己丰厚的家产。
她伯伯家有钱,她家自然也有钱。
阿家是严格遵守客家人的礼节,出嫁之前呆在绣花楼,每天绣花,绣衣服。
当然,解放以后,罗克绍被镇压了,她家也被打倒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况且她早已嫁人,这些金银就保存下来了。
但保存下来也没有多少意义。
因为上世纪七十年代,金银是资本主义的象征,所以市面上并不流通,换不来钱,买不了东西,再多的金子也是废铁。
所以,我看到如此多的金子,一点也不激动,因为在我眼里它就是一堆石头。
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没有用,比如可用来跟同学换纸板。
那时我们学校流行打纸板。
所谓的打纸板,就是用纸叠成一个厚厚方形,双方用自己的纸板去打对方的纸板,谁打翻了,这个纸板就归谁。
打纸板非常有趣,学校里人人参与,放学回家的路上,找一块空地,就开始打纸板。
当时纸张的来源非常有限,除了作业本,就是书本了。
新的书本不能动的,但封皮和封底没有什么用,可以撕下来。
去年的作业本和课本也可以用,除此之外,就没了。
这个作业本和课本,可以做二十个左右的板。
一天打下来,会损失十来个。
连续玩上四五天,我手上的纸板一个不剩了。
我心里十分难过。
看到同学们把纸板打得山响,我心里更加难过,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当然,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就花钱买。
价格也不贵,一毛钱一个。
问题是我没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