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见蚩尤确实不好对付,就令应龙喷水。应龙张开巨口,江河般的水流从上至下喷射而出,蚩尤没有防备,被冲了个人仰马翻。他也急令风伯雨师掀起狂风暴雨向黄帝阵中打去,只见地面上洪水暴涨,波浪滔天,情况很紧急。这时,女魃上阵了,她施起神施,刹那间从她身上放射出滚滚的热浪,她走到哪里,哪里就风停雨消,烈日当头。风伯和雨师无计可施,慌忙败走了。黄帝率军追上前去,大杀一阵,蚩尤大败而逃。
另外说黄帝与蚩尤初战于于今河南中南部,然后黄帝且战且退,转战千里,最后战至河北北部今涿鹿附近,遂因一场沙尘暴而进行了决战。是时,战场范围内很可能是大雾漫天,双方兵马皆陷入其中,不辨方向。因黄帝一方士卒多属于北方,对地形环境相对较为熟悉,且更能适应当地寒冷干燥至气候,而蚩尤所带南方将士虽然勇敢善战且装备精良,但一旦置身他乡,地形不熟且水土不服,因此于沙尘暴中乱了阵脚,被黄帝一方几近全歼。
总之黄帝的胜利得来不易,而胜利以后,又遇到很多新的困难,不仅旱神女魃制止了大风雨后神力大减,“不得复上”,应龙参战以后,也“不得复上”,天上“无复作雨者”,使地上连续大旱数年。
实际上,涿鹿之战中,那些被巫术呼唤来的暴风雨及其后的干旱,正与气候由平稳到发生波动的情况相合,可见这些神话不是全无根据的,正是气候大变化的时代。神话中的风雨气象,说明在那时的战争,气象地形条件对战争的重要性意义。战争三大因素天时地利人和,在那个时候天时地利的因素影响较大,而天时的因素如果不是根据长期观察得知,那概率问题的较大。
涿鹿之战以黄炎华夏集团的胜利而告终,此战过后,一说蚩尤被黄帝擒杀了,其氏族和部分亲属部落引而远去,将蚩尤的英雄故事带向四面八方。仍居少昊之地的先民,举清继任领袖,以地命氏,称少昊清。
另一说传说黄帝进入东夷活动地区,原来的敌人一一蚩尤、风伯、雨师和东方的神灵都降服了。两大部族联盟尽释前嫌,重又相安相处,甚至解仇结盟。在历史上,长期以来蚩尤都享祭于东夷之地,就是现在的山东一带。
传说黄帝战胜蚩尤后,各部落都愿归顺,一致拥戴他为共主。
战争影响
涿鹿之战的结果,有力地奠定了炎黄部落联盟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并在涿鹿接受了各部落的朝拜,并被逐步神化。
涿鹿之战,使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对现代的汉族来说,则更具有意义。自涿鹿战争后,黄帝则乘战胜之余威,继续对四方大事征讨。黄帝在此战后,积极扩大自己的版图,往东,抵达了海滨,登上过丸山和泰山;往西,到达了甘肃境内的崆峒山和鸡头山;往南,到过长江边,接近了位于长江流域的苗蛮部落联盟;往北,进入了北方少数民族聚居的草原之地。黄帝对周围部族影响的扩大,炎黄部落在其它氏族中的影响也随之增大。久而久之,周围许多氏族不是归顺炎黄部落,就是被炎黄部落同化。在炎黄部落日益发展扩大的同时,其人口也不断增多,这就是汉族人口之众多的重要渊源,也为民族的不断融合奠定了基础。
涿鹿战争之后,方圆数百数千里慑于黄帝威严,各部族安分守己,不敢轻易发动战争,这样就使得中原及其四方趋于安定。因而各部族活动的地域便相对固定下来。活动地域的相对固定,使得部落由游猎为生逐步转向稼穑为生,从而使得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涿鹿战争对华夏战争影响最深的还是在军事方面。由于涿鹿战争是部族之间的一场大规模战争,结局又是以黄帝的部落联盟获胜,之后黄帝又趁势收取了中原,扩展四方,使中原各部落实现了团结统一。此后,又进一步征服了其它氏族部落,使黎族、夷族等与炎黄部族结为同盟,这都与黄帝的军事才能及其在战争中的表现有极大关系。后来的首领虽然无法从理论上学到黄帝的用兵韬略,但从所闻所传中间接地领略到黄帝的兵法,并代代相传,这就为炎黄的军事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除此之外,这次战争对之后的兵器制造以及技术发展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战争评价
传说中黄帝运用阵法、气象战(如召唤旱魃止雨)等策略,成为后世兵家思想的源头之一,甚至被附会为《黄帝兵法》的起源。当然黄帝能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地利、善于团结更多的部落等等。
儒家将黄帝视为“圣王”,涿鹿之战被解读为“仁义伐暴”的典范(如《尚书·吕刑》提及蚩尤“作乱”)。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将黄帝胜利归因于“修德振兵”,强调道德与武力并重的统治合法性。
在汉族为中心的叙事中,涿鹿之战被视作华夏族形成的标志事件。部分少数民族(如苗族)则保留对蚩尤的崇拜(如湘西、贵州地区的“蚩尤祭”),形成多元历史记忆的张力。
其可能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渔猎部族的资源争夺。战争可能隐喻早期人类对自然灾害(如洪水、迷雾)的征服,黄帝与蚩尤分别代表不同自然力的化身。
涿鹿之战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隐喻,黄帝与蚩尤从对立到共融的传说,象征现代中国对多民族统一的阐释。在流行文化中(如影视、游戏),涿鹿之战常被重构为史诗级奇幻题材,凸显其作为文化IP的持久生命力。
由于缺乏文字和考古实证,涿鹿之战更接近“传说”而非信史。涿鹿之战的价值不在于考据细节,而在于其作为集体记忆对中华文明“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作用。
涿鹿之战虽笼罩于神话迷雾中,但它作为华夏文明的精神原乡,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哲学、战争伦理和文化认同。从“胜者为王”的史观到“多元共生”的现代诠释,这场传说之战始终是解读中华文明起源与特质的关键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