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乐记》云:“铺筵席,陈尊俎。”
刘据、卫青、霍去病、北军十二将来到会场时,已是太阳落山的酉时。
吏员们已经在会场中摆布好了天子会见群臣的露天场子,数百张芦席,每席一张木几,但等级森严。
先秦礼制规定:“天子之席五层,诸侯三层,大夫二层,有其严格的等级之别。”
另外,古礼之中,酒具比座次讲究更大,所谓爵位,即是酒具与座次组合的等级。
举凡大宴,最尊贵者用爵,盛酒一合,次等用觯,盛酒两合,三等用觚,盛酒三合,四等用角,盛酒四合,五等用杯,盛酒五合。
也就是说,地位越是最贵,酒具的容量越小。
各种酒具中又有材质、形制、精粗、铭文等诸多区别,即或是皇帝犒赏群臣的数百人大宴,就如同今日一般,繁多的酒具也会将每个人的身份等次丝毫不差地表现出来,绝不会出现尊卑混淆。
上酒的大容器也有区别,三等以上用大尊,三等以下用大壶。
春秋末期,这种繁琐酒礼大大地简化淡化,酒具的使用也变得随意起来,孔子大为感慨,层惋惜长叹:“觚不觚!觚哉!”
觚不再是觚,觚啊!
不过,秦汉既立,百礼诸复,现在的大汉官场,酒具的尊卑讲究全盘恢复,官吏聚宴,寻常全部用各种爵,哪怕是民间聚宴,也全部用觯或觚,只是上酒容器变得随意了。
以及,《礼记·曲礼上》载,“客彻重席,主人固辞,客践席,乃坐。”
席的层次,视地位高低而定,“公”要铺三层席,“大夫”要铺两层席,这就叫重席。
既然是天子宴,满堂朱紫,就不止两三层的重席那么简单了,尤其是所有人正前方中央位置摆了那张大的木案下,摆着九层席。
在大汉立国初期,承袭秦制,主要是以右为尊,但到当今陛下时,频繁的战争,使得军方的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虽然传统上以右为尊,但在实际之中,逐渐以左为尊。
不知是故意的,或是不小心的,刘据的座位,设在了右边上首。
身为储君,本该与君主一般,单居一席,但在左边上首的位子,连设了皇子闳、皇子旦、皇子胥三席。
年幼的皇子列席,母亲往往会陪着,在三位皇子的身后,所列的两个侧席,一个跂坐着王夫人,一个跂坐着李姬。
刘据缓缓上前,大汉权贵、公卿、列侯、宗室大臣如潮水般起身,躬立。
到了上席的位置,刘据没有急着落座,看了看三位皇子,又看了看皇帝的两个妾。
李姬坐不住了,慌忙拉着两个儿子起身躬立,王夫人犹犹豫豫不想起身,可也不得不携子起身躬立,狐媚的脸上露出屈辱之色。
正式场合,霍去病改了称呼,靠近轻声道:“殿下,是法酒。”
在刘据的木几上,除了一整只热气蒸腾香味四溢的鹿腿,旁边四碗素菜,分别是绿葵、藿菜、鲜韭、一盆无名野菜,盛酒的觯中,赫然是真的酒。
而且,是法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