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刊登《最后一课》过了半个月,其在文学之外的风波才渐渐平息。
在这场风波里:
张潮的创作能力再次得到读者和业界的双重认可,即使其对“未来”的构想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但也被认为不失为一种可能发生的现实;
《收获》杂志收获创刊以来最高的单期销量,甚至超过了当年刊载《平凡的世界》第一卷那一期,还带动了「长篇专号」的预定量;
《青春派》杂志虽然一度被质疑与张潮有了“嫌隙”,但「微博网」上一张张潮和大伙儿一起吃铜锅涮肉的照片却打破了谣言,并意外开启了在「微博网」上分享日常的先河;
读者中已经为人父母的,反思了对孩子的教育是不是逼得太紧,然后悄悄放松了点缰绳;
读者中还是孩子的,感受到了张潮这个榜样对他们成长的关心,内牛满面;
于华、苏童等张潮的老师,频频受到媒体的邀请,想让他们谈一谈对《最后一课》的看法;
刘慈欣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科幻家,更是备受关注,他撰写的解读文章被不少报刊、杂志转载,竟然给他带来了一点意外的零花钱;
企鹅、阿里等企业开始认真研究张潮中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的实现可能性……
于是,只有辛东方和老俞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沉默了半个月的文学批评界终于在《中华读书报》上发出了第一个关于《最后一课》的专业书评:《最后一课》——在加速时代中打捞人性的沉船。
【张潮的短篇《最后一课》以冷峻的现实主义笔触叙写了未来的生活百态,以“明天”为视角,解剖了当代中国教育生态的病灶。
同时他还借主人公与自己的同名镜像,展开对时代加速度下人性异化的深刻反思。这篇作品既是对传统现实主义文学边界的突破,也是对当下社会精神困境的一次精准叩问,其文学价值与人文厚度值得深入探讨。】
【《最后一课》采用了双线嵌套的复调结构:一条线索聚焦江城教师张潮在体制内的最后一课,另一条描绘其投身教培行业后的沉浮。
这种结构并非简单的今昔对比,而是通过时空的错位与意识的流动,构建出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互文关系。】
【张潮的语言充满精确的颗粒感,如“粉笔灰簌簌落在讲台边缘,像一场微型雪崩“的比喻,既呈现物理世界的细微震颤,又隐喻知识传递的崩塌。
这种对日常细节的显微镜式捕捉,使文本在纪实性与象征性间取得微妙平衡,既延续了先锋文学的实验性,又未堕入晦涩的窠臼。】
【更深刻的是对中产阶层精神困境的解剖。张潮将教培教师的堕落过程,与家长群体的集体焦虑并置:前者在利益驱使下贩卖知识尊严,后者为抵御“阶层跌落“恐慌而陷入教育军备竞赛。
这种双向异化暴露出在物质丰裕时代,工具理性对人文价值的全面侵蚀。中“卷“这个核心意象,既是社会竞争的白热化隐喻,也暗示着人性在生存压力下被迫蜷缩的生存状态。】
文章最后的总结也十分有力:
【《最后一课》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社会病灶的诊断,更在于它以文学的方式为加速时代留存了一份精神档案。在这个意义上,延续了鲁迅“揭出病苦“的现实主义传统,又以未来叙事的实验性拓展了文学的边界。
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学从不是时代的应声虫,而是人性沉船的打捞者,在社会发展的湍流中打捞那些即将消逝的精神特质。】
这篇文章写得固然不错,但是更让人震惊是它的作者,竟然是两年前和张潮“大战”过一场的著名文学批评家白晔。
“张白之争”后,白晔黯然辞去了「中国文学批评学会」会长的职务,专心教职工作,甚至回绝了许多文学相关活动的邀请,没到退休年龄就一副要归隐山林的架势。
谁知道老头不声不响的,一出手就是王炸。
有什么比昔日“仇人”放下恩怨,甚至开始帮你更有戏剧效果的?所以一时间白晔竟然抢了其他所有人的风头,包括余华、苏童两位张潮老师,也要看他在媒体面前义正辞严地表态:
“我对《最后一课》的评价完全出于作品,而不是张潮这个人,更与我和张潮之间的关系无关。”
“张潮没有联系过我,我也没有联系过张潮。”
“《最后一课》我一晚看完,一周思考,一周成文,我认为是近年来自己写得最好的一篇。”
“稿费一千两百五十块七毛二,没有收其他的任何一分钱。”
“好的作品就应该夸……张潮以前的作品?也没有不好,我们只是有些审美方面的分歧!”
“我再强调一遍,作为一个专业的文学批评作者,我对任何作品都不会有‘成见’,一切评价都出于公心。”
……
应该说,白晔的复出给予了文学批评界很大的信心和鼓舞,毕竟两年前的风波让这个专业的基础都被动摇了,各个大学中文系里,考文学批评研究生的学生都少了不少。
既然有白晔的“珠玉在前”,那大家自然踊跃表态,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名为《戏仿·颠覆·再造——论「最后一课」如何让未来照进现实》。
这篇文章的作者笔名「石岸」,他的观点相比白晔,更具有文学深度:
【张潮的《最后一课》以先锋笔触解构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边界,通过对都德同名经典的戏仿与颠覆,构建出一部兼具未来寓言性与现实批判性的文本。
这部作品不仅以文学实验的勇气重塑了“未来叙事”的范式,更以冷峻的目光穿透时代迷雾,在虚构与真实的交迭中叩问人性的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