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木都没怎么动弹,手快有慢手无,就这么不到一个小时,五十斤小龙虾卖了个干干净净。
越是如此,不少后来的人越觉得今天非吃上小龙虾不可。
有脾气臊的开始发火了:“拿我们当猴耍吧,我们是有爱心的好市民,对教育事业非常关注。今天这虾非吃不可,我给钱!”
杨一木交待方强从板车上拿来厚厚一挞子纸,自己折了两包烟,一边散一边打招呼:“不好意思啊,没想到大家这么捧场,也感谢各位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本来,明天恢复原价的,这样吧,明天来的一律打五折,需要的跟工作人员领爱心助学券。”
来之前,杨一木早已印好了。
钢板、铁笔、蜡纸、油墨、滚筒、纱网这些几乎是每个老师教学生涯中常用的几大件,除了上课、备课、改作业,其它时间都在刻印卷子,一次下来,满手黑乎乎油墨。
晚上回到汶中,杨一木几人一统计发出去的券,好家伙,六百三十三斤。
方强瞅了眼老张,笑着建议:“要不,我们明天再多备一点。”
“嗯,就按一千斤备。”老张也点头附议。
杨一木的淡定自若,让他们两人的胆子也变大了。
听说乡里中学盖新校舍,附近不少有孩子在学校上学的人家还是赶来帮忙了。
各村支书也派人派工,有些村里有拖拉机就派拖拉机,没拖拉机的也要想办法派几辆大骡子车来,说白了都是白尽义务,根本就没提雇工、运费。
方校长跟杨一木一商量,两人都拉不下这么大的脸占便宜,这时候农村正在割麦子,所以只要是来帮忙干活的都管饭,安排在学校伙房,满满坐了四大桌,有酒有肉,连在学校就餐的学生也沾了荤腥。
大家都说帮忙应当应份,谁家没个孩子在这儿上学,都是自家人,太客气了,真没必要准备这么丰盛。
后面砌墙的时候,各村各户麦子已经收了,如松土、施肥和灌溉这些田间管理也忙完了,秧苗要到七月初才插,正好有空档期。
人多干活就快,学校伙食足,凡是来帮忙的都是实心实意卖力干。
这阶段,一传十,十传百,杨一木的小饭摊出名了,每晚的出货量都有一千斤上下。那些来吃过的,免不了要在某些场合显摆一番,八卦的力量是强大的,有人已经把富平小龙虾作为走亲访友、朋友聚会的必备品。
出门全凭两条腿,衣食住行需要票,家中人多养不活,可市里大部分双职工家庭,真心不差这几块钱的龙虾钱。
一些做凉粉、小吃生意的摊主也开始往新华书店这条街靠拢,俨然有美食一条街的发展势头。
方强是真的激动坏了,不管是利润还是出货速度,比在富平贩虾可出息多了,收虾送虾都有人挑剔啊。
生虾成本一毛,卖九角二,这里面就有八角二的纯利,这还没有算上卖啤酒赚的外快。
就这几天功夫,吃小龙虾喝啤酒,一种新的饮食文化开始在市里流行起来了。
按照杨一木的交代,方强跟附近一家代销店谈成了合作,一瓶金陵啤酒可分得五分的利润,虽说利不大,可架不住量大啊,一晚上一千多瓶呢,每天也有七八十块的纯利呢。
“小东,火再旺些!”老张头也不抬地喊道。
林东往柴火灶里又塞了几把干柴,火苗“呼“地窜上来,映红了他憨厚的脸。杨一木、林芳和方强则在一旁手忙脚乱地剥着蒜,指甲缝里塞满了蒜皮,辣得几人时不时地甩甩手。
这是他们推出的蒜蓉小龙虾,麻辣味再香,也有吃腻的时候,依杨一木的意思后面每周都要增加一个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