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前走向角落,那台“蝴蝶牌”缝纫机静静地卧在那里,墨绿色的烤漆机身上,金色的“蝴蝶”商标和繁复的装饰花纹依然可见当年的风采。
在1978年,这绝对是能让无数家庭主妇眼红心热的“三大件”之一,其内部结构的精密程度,远非刚才那辆永久牌自行车可比。
机壳敞开着,露出了里面密密麻麻、闪着油光的齿轮、连杆、凸轮和摆梭机构。看得出来,王师傅确实在这上面下过功夫,工作台上还散落着几颗被拆下来的螺丝和垫片,旁边一块擦拭过的布上还残留着黑色的油渍。
显然,老师傅也遇到了难题,没能彻底驯服这只闹脾气的“蝴蝶”。
李向前没有急着动手。他能感觉到,身后那道看似随意,实则锐利的目光一直落在自己身上。
王师傅把收音机推到一边,抱起了胳膊,看似在休息,实则在观察。这不仅仅是一个修理任务,更像是一场不言明的考试,考的是眼力,是耐心,更是真本事。
他绕着缝纫机走了半圈,蹲下身,手指轻轻拂过冰凉的金属机身。目光如同探照灯,仔细扫过每一个零件的细节,从磨损的针板到布满划痕的压脚。
嗡!
熟悉的轻微震动感在脑海中浮现。
【目标:蝴蝶牌JG系列家用缝纫机】
【当前状态:故障(跳线、断线频繁)】
【故障诊断:1.摆梭尖轻微磨损导致挂线不稳;2.送布牙与机针运动时序配合失调(误差0.8mm);3.夹线器压力弹簧疲劳,张力不稳定】
【损耗倒计时:未知(机械磨损累积性故障)】
【修复建议:1.打磨修复摆梭尖或更换;2.调整送布牙升降凸轮与机针曲柄同步;3.更换夹线器压力弹簧或增加垫片调整压力】
果然不出所料,是复合型故障。李向前心中了然。跳线和断线,听起来是小毛病,却是缝纫机最磨人的问题。
往往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几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叠加在一起,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这需要维修师傅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超乎常人的耐心,才能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找到症结所在。
王师傅经验老道,很可能已经察觉并修复了其中一两个问题,比如可能已经打磨过摆梭尖,或者调整过夹线器的压力,但只要那个核心的时序配合问题没解决,或者调整得不够精确,缝纫机该跳线还是跳线,该断线还是断线。
李向前站起身,先从工作台上拿起一个小油壶。
他没有直接去动那些复杂的机构,而是按照标准保养流程,给机头各个标注了加油孔的地方,以及所有肉眼可见的活动关节、摩擦副,都小心翼翼地滴上几滴缝纫机油。
机油清亮,带着淡淡的矿物气味,渗入金属的缝隙。
这个过程不疾不徐,既是必要的保养,也给了他一个缓冲和思考的时间。三个故障点,先从哪个入手?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发现”显得不那么突兀,更像是经验积累后的判断,而不是凭空知晓?
他将注意力集中在第二个故障点上:送布牙与机针运动时序配合失调。这是最核心,也是最隐蔽的问题。
误差0.8毫米,肉眼极难察觉,但对于高速运动的机针和送布牙来说,这点偏差足以致命。
油加得差不多了,李向前伸出右手,轻轻握住缝纫机右侧那个带着凹槽的金属手轮。他缓缓转动手轮,模拟缝纫机工作时的状态。
哒…哒…哒…
机针上下穿梭,带动着面线;下方的摆梭旋转摆动,勾住面线形成线圈;送布牙则配合着机针的抬起而上升,将布料向前推送一个针距。
整个过程,在常人看来似乎没什么异样,只有机械运转时发出的、略显沉闷的金属摩擦声。
李向前侧耳倾听,凭借着前世无数次拆装修理各种精密机械积累下的经验,再加上【破障之眼】关于“时序失调”的明确提示,他很快捕捉到了那声音中极其细微的不和谐。
送布牙的动作,似乎总是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粘滞感”。
它抬升的时机,相对于机针彻底离开“布料”并抬升到最高点的那个瞬间,好像慢了那么一小拍。
就是这零点几毫米、零点几秒的偏差,导致了“布料”还没被完全送稳,高速下落的机针就扎了下来,面线和底线无法完美勾合,自然就容易跳线,甚至因为受力不均而断线。
“王师傅,”李向前没有回头,依旧保持着转动手轮的姿势,语气带着几分请教的意味,“您听听这个声音,是不是有点不对劲?”
他特意放慢了转动的速度,让那细微的节奏差异更加明显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