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开出这样毫无限制、多多益善的借粮凭证,看来穆将军对这种新的耕种方式极为自信啊。
这般想着,县令心中也有所动摇。
借一还十如果不是天方夜谭,那确实是诱人。
县令眼珠子一转,又道:“以这契书上所写,若是苍安县产不出足够的粮食还债,那便是由穆将军还这笔粮食债?”
“自然。”杜宣缘颔首,“贵县正处汍江支流,顺水路上来,不出一月,丹州的粮食便能运到贵县。”
县令闻言暗自盘算一番,心里越发有底。
殊不知这就是杜宣缘一早想好的说辞。
她预备借粮的几个县,都是汍江流域有水路码头的地方,这样才好拿穆骏游扯大旗,不过待到还债的时候,也不可能有江南的粮船过来。
毕竟穆骏游本人都不知道他江南有什么能用在北方,还大大增加粮食产量的耕种方法。
——杜宣缘伪造相关文书的手法向来十分精湛。
没办法,谁让现在穆骏游的信誉暂时比她这个还未有何功绩的偏将军高呢。
县令觉得这件事靠谱,便改口问:“偏将军想要借多少?”
“阁下县中有多少?”杜宣缘反问。
县令听到这话,又是一吓——这可真是“有多少来多少”的口气。
他估量着县里余粮,报出一个中规中矩的数字。
接着就挺杜宣缘笑道:“那便劳烦县令将这些粮种全部送到苍安县。”
果然如此!
县令目瞪口呆地盯着杜宣缘,连自己什么时候写完契书、签字画押的都有些恍惚。
杜宣缘在这边忽悠完人,又立刻赶到下一个县继续忽悠。
第146章 何必呢
虽然有些县令还是谨慎,到最后也不肯借这个粮,但杜宣缘最后还是凑够了五万亩地的粮种。
就这样,穆将军在自己完全不知情的时候,于千里之万的北方数个小县城里共欠下了五十万斤粮食。
看到一批批送到苍安县的粮食,文央也是喜忧参半。
种子有了,但以苍安县如今的人口,就算全县人,不论男女老少齐齐上阵,没日没夜地耕种,翻土、打窝、播种,都得弄上一个月,更别提后续的除草、施肥,最后收获、晾晒,都需要人力。
再勤快的人,也不能在这艳阳高照下当驴使唤啊。
虽说杜宣缘大包大揽,将耕种的问题也揽到自己身上,可文央再怎么样也不会叫她一个人负责这件事。
文县令也一大把年纪的人,长吁短叹着起身,准备以身作则,带着全县人先把地给翻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