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坝上街的渔网商行里,人们讨价还价,交流着渔网的质量与价格。这小小的商行,成为了焦湖两岸商贸往来的重要节点,见证着两地因蚕丝渔网而紧密相连的经济与人文交流,在岁月的长河中,书写着属于水乡的商业故事。
在那兵荒马乱、风云动荡的年代,巢湖一带宛如被阴霾笼罩,土匪横行无忌,数量之多令人胆寒。这些土匪盘踞在巢湖周边,如同恶狼一般,时刻觊觎着过往船只和渔民的财物。
对于一般的渔民而言,土匪的存在犹如高悬头顶的利刃,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恐惧与无奈。为了自身安全,他们不敢贸然驶向远方捕鱼,只能在土匪们划定的有限范围内活动。
这片被规定的区域,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渔民暂时的安宁,却也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生计。在这片狭小的水域,鱼类资源随着频繁捕捞逐渐减少,渔民们的收获也越来越微薄。然而,即便面对这样艰难的处境,渔民们也别无选择。
他们小心翼翼地在这片“安全区”内撒网捕鱼,时刻警惕着周围的动静,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招来土匪的袭击。每次出航,都像是一场赌博,他们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勉强维持生计的微薄收获,还是土匪突如其来的掠夺。
在土匪的阴影下,巢湖渔民的生活变得愈发艰难。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坚守着这份古老的营生,在动荡的岁月中努力寻求生存的希望,在恐惧与困苦中,顽强地延续着自己的生活。
l在那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徐吉标于三河街跟随舅舅学习篾匠手艺。他身材魁梧,人高马大,仿佛天生就带着一股力量感。在学习篾匠技艺的间隙,他并未虚度光阴,而是醉心于练习拳脚功夫,习得当地颇为流行的小洪拳。
学习篾匠并非易事,从挑选合适的竹子,到将其劈成薄如蝉翼的篾片,再到编织成一件件精巧实用的竹制品,每一步都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精湛的技巧。徐吉标每日沉浸在竹屑纷飞之中,手指被竹篾划伤是常有的事,但他从未退缩,手艺也愈发娴熟。
与此同时,小洪拳的练习也未曾间断。他每日天未亮便起身,寻一处空旷之地,迎着晨曦开始练习。扎马步、出拳、踢腿,一招一式都力求刚劲有力。小洪拳讲究刚猛沉稳,注重实战,每一次发力都蕴含着他对力量与技巧的追求。
徐吉标深知,在这个土匪横行的年代,多一项本领就多一分生存的保障。篾匠手艺能让他谋得生计,而小洪拳则赋予他面对危险时自卫的能力。在三河街的街巷间,他的身影在篾匠铺与练武场之间穿梭,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在乱世中凭借自身本事站稳脚跟的人,为未来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徐吉标17岁这一年,对他来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节点。在合肥双岗集,他的父亲徐志德为他物色了一门亲事。女方姓张,在家中排行老三,她的父亲平常都唤她张家三姐。
那时的婚姻,大多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徐志德看中张家三姐,或许是因为她身上具备传统女子的贤良淑德,又或许是两家人在双岗集的相处中,彼此认可,觉得两家联姻是一桩美事。
当徐志德把这个消息告诉徐吉标时,17岁的他心中或许泛起了一丝涟漪。对于这个未曾谋面的张家三姐,他满怀好奇与期待。一边是从小学习的篾匠手艺和拳脚功夫,一边是即将到来的婚姻生活,徐吉标站在了人生的新起点上。
在那个年代,婚姻不仅意味着组建新的家庭,更关乎两个家族的联系与延续。徐吉标明白这其中的责任,尽管年纪尚轻,但他还是默默接受了父亲的安排。他想象着未来与张家三姐的生活,或许会在双岗集的某个角落,他们一起经营生活,他继续施展篾匠手艺,而张家三姐操持家务,日子平淡却也充满希望。然而,未来的路究竟如何,谁也无法预知,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这份婚约又将给徐吉标带来怎样的故事,一切都充满了未知……
这一日,阳光穿过晨雾,洒在通往双岗集的小径上。徐志德手提精心准备的四样礼——烟、酒、红糖与糕点,带着儿子徐吉标,朝着张家走去。一路上,徐志德神色庄重,脚步沉稳,心中思索着与亲家会面的种种事宜。而徐吉标,虽已17岁,但面对这即将到来的重要会面,难免有些紧张与羞涩,紧紧跟在父亲身后。
抵达张家,门扉轻叩,不一会儿,门内传来脚步声。门开处,张家人热情相迎。双方寒暄几句后,便在堂屋落座。徐志德将手中礼品一一摆放在桌上,笑着说道:“亲家,一点心意,不成敬意,希望孩子们的事能顺顺利利。”张家人连声道谢,目光不时落在徐吉标身上,眼中满是审视与期许。
众人围坐,沏上热茶,话题便围绕着两个孩子展开。徐志德介绍着徐吉标的品性与手艺,言语间满是自豪:“吉标这孩子,从小跟着舅舅学篾匠,手艺扎实,还练了一身拳脚,踏实上进。”张家父母微微点头,随后也说起张三姐的贤良淑德,擅长女红,操持家务更是一把好手。
徐吉标安静地坐着,偶尔抬头与张三姐的目光交汇,又赶忙低下头。张三姐则羞涩地坐在一旁,双手交叠,听着长辈们交谈。这初次会面,在融洽又略带拘谨的氛围中进行着,双方家长对彼此都颇为满意,一桩婚事的轮廓,在这场会面中愈发清晰,而徐吉标与张三姐的人生,也将因这一天的会面,迈向新的旅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