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吉标和程明远虽生活轨迹各有不同,但在饮食喜好上,却有着奇妙的重合——都钟情于豆腐渣烧虾子和猪心肺。
每次忆起豆腐渣烧虾子,徐吉标眼前总会浮现那浓郁的画面:泡发后的干虾子,鲜嫩弹牙,与绵软的豆腐渣相互交融。虾子的鲜,丝丝渗入豆腐渣的每一处,经火候的巧妙调和,诞生出一种独特且醇厚的风味。这道菜,对徐吉标而言,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承载着许多温暖的回忆。也许是与家人围坐共享时的欢声笑语,也许是在某个饥肠辘辘的日子里,那一口带来的满足与慰藉。
而猪心肺,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滋味,同样在徐吉标的美食清单中占据重要位置。炖煮后的猪心肺,吸饱了汤汁的精华,入口既有心肺的韧性,又满是浓郁鲜香。这种看似平凡的食材,经简单烹饪,便能化作令人回味的佳肴。
徐吉标和程明远若相聚,谈及这两道菜,想必会相视一笑,彼此眼中满是对这共好之味的认同与喜爱。这两道菜,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两人的情谊在美食的牵引下,系得更紧。它们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两人在不同生活境遇中,共同拥有的美好味觉记忆,在岁月流转间,历久弥新。
徐吉标凭借着在三河舅舅家习得的篾匠手艺,开启了他在周边地区的营生之路。他的足迹,常常穿梭于双岗、三孝口以及上派河等地。这些地方,不仅是他施展技艺、谋求生活的场所,更因家族的纽带,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意义。
在双岗,林立的铁匠铺见证了商业的繁荣,而徐吉标在这里,或许能感受到家族亲戚们在这片土地上拼搏的气息。双岗对他来说,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活力的地方,家族的人脉资源在这里交织,为他的生活与事业带来潜在的助力。
三孝口,这座城市的一角,同样留下了徐吉标奔波的身影。每一次踏上这片土地,他可能会想起家族中那些或近或远的故事,或许是长辈们在这里留下的奋斗足迹,又或许是儿时听闻的家族轶事,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
而上派,尤其是派河周边,更是与徐吉标有着紧密的联系。这里聚居着他家的族人,每当来到此地,浓浓的亲情便如温暖的潮水将他包围。在劳作之余,与族人们相聚,分享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家族的凝聚力与归属感。
在这些地方之间的往返奔波,徐吉标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也让他更加珍视家族传承下来的手艺与亲情纽带。他在不同地点之间的辗转,如同编织一张细密的网,将自己的生活、事业与家族紧紧相连,在岁月的长河中,书写着属于自己与家族的故事,一步一个脚印,坚实而有力。
彼时的三孝口,宛如一幅色调斑驳的老画,展露出独属于那个时代的风貌。踏入这片区域,映入眼帘的大多是破旧的茅草房子,它们稀稀落落地分布着,像是饱经岁月沧桑的老者,默默伫立,承载着无数平凡人家的烟火日常。茅草在风中瑟瑟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屋顶因长久的风吹雨淋,有些地方已经塌陷,露出里面陈旧的梁木,尽显岁月的侵蚀。
然而,与这些略显破败的民居形成对比的是,街道上的店铺却有着别样的规整。这些店铺紧密排列,构成了三孝口的商业脉络。虽然它们同样质朴,没有奢华的装饰,但却收拾得井井有条。木质的门窗虽已被岁月打磨得略显斑驳,却擦拭得干净整洁,招牌端正地悬挂在店前,字迹清晰可辨。店内,货架上摆满了各类货品,从日常的柴米油盐到简单的手工制品,一应俱全。店家们守着自己的一方小店,或热情招呼着过往行人,或专注地整理着货物,为这条街道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
破旧的茅草房与整齐的店铺共同勾勒出三孝口独特的市井轮廓,这里既有生活的艰辛与质朴,又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执着与经营,在时代的洪流中,散发着独有的魅力,见证着无数的故事在此上演。
在合肥的坝上街,这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商业汇聚之地,总能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新奇体验。对于徐吉标而言,这里更是一扇通往别样商业世界的大门。
那是徐吉标第一次听闻关于渔网生意的别样故事。在坝上街的喧嚣中,他了解到一种独特的渔网制作工艺。当地的渔网制作,材料选用别具一格。有一种渔网,是用茅草做浮漂,搭配黄泥巴烧制网脚子,而最特别之处在于,这渔网竟使用蚕丝来编织。焦湖南三个字第一次传到徐吉标的耳朵里。焦湖南的蚕丝渔网,历史悠久,堪称中国最早的渔网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传统技艺。
想象着那些渔民们手持着这样精致又古老的渔网,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撒网捕鱼,徐吉标不禁对这门传统手艺心生敬意。他仿佛看到了一代又一代的工匠,在昏暗的灯光下,精心挑选茅草,将蚕丝一丝丝编织进渔网,赋予其坚韧与灵动。
这一次在坝上街的见闻,成为徐吉标记忆中独特的片段。它不仅拓宽了徐吉标的视野,让他见识到商业的多元与传统技艺的魅力,更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与探索欲望的种子。或许在未来的日子里,这段经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使他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断追寻那些隐藏在平凡生活中的独特与美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