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看着陈庆之又说道:“是否已经派派出了哨骑监视突厥的进军路线?”
“要派,但是...现在不行。”
陈庆之将手中的账簿放下轻声说道:“现在放出哨骑有打草惊蛇的风险。”
“须等到突厥部队开拔的时候才行。”
张浚想了想,最后也只能坐在屋子里面等待消息。
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像戏本里面能够将计谋装进锦囊妙计的本事。
“至于长史所说的,为何不在草原上和他们决战...”
陈庆之思索了一下说道:“在抛开兵甲这方面的优势以外,其实现如今的突厥骑兵战力,是不会逊色我部下的骑兵的。”
“为何?”
张浚对此有些不了解:“突厥最大的四部互相争斗已经有很长一段时日了,他们的战力怎么...”
说到这里张浚猛然醒悟:“就是因为争斗,所以才让他们的军队的素养急速上升。”
“对。”
陈庆之耐着性子说道:“和平年代,将一个普通的士卒训练成为一名步兵精锐,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如果是骑兵,那需要的时间就更久了。”
“但是战争年代就不一样了,打上几次战争活下来的,自然就变成精锐了。”
这也是为什么战乱年代容易出名将的原因。
或许有很多天赋也是当世一流的人物,但偏偏运气很差,导致还没有成长起来便夭折了。
而在战乱年代成长起来的,必定是一等一的人才。
而且是越乱,出现的人才就越强。
“长史此来的目的我大概知道。”
“不过…”
陈庆之缓缓地侧过头去看着张浚,轻声说道:“军中最忌讳的就是文臣掣肘武将。”
“您想摆脱殿下对您的刻板印象,这一点我理解,但战争不是文章,这次写不好可以下次再写。
它更像是一场生死博弈,没有重来的机会。”
“一旦兵败,便是泥石俱下,再无反转的余地。
我所承担的责任太重,不能有丝毫疏忽。”
张浚沉默片刻,想起自己曾经几上几下的坎坷经历,心中涌起一股感慨。
他长叹一声,终于开口道:“是我执着了。”
“将军,有烽火起来了!”
陈庆之的亲卫气喘吁吁地跑来禀报。
听到这个消息,陈庆之并没有感到意外,他只是平静地点点头,表示知道了。
然后他披上大氅,大步走出营帐,亲卫紧跟其后。
站在营帐外,陈庆之望着远处的烽火,心中暗自思忖着接下来的计划。
他转头对身后的亲卫说:“将哨骑撒出去,然后通知各部加餐备战。”
亲卫领命而去,传达命令去了。
此时,天空中纷纷扬扬地下起了大雪,雪花飘落在雁门关的城墙上,给这座古老的城池增添了几分静谧和神秘。
张浚紧跟着陈庆之走了出来,看到这美丽的雪景,他不禁感叹道:“如此美景,真该赋诗一首啊!”
陈庆之点头说道:“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是个好收成。”
“大雪也能掩盖小股军队的行踪。”
“这个时候,估计裴将军已经行动了。”
看着事情都安排完了,陈庆之接着之前的话题问道:“长史为何不去找李将军?
你们...不应该更为熟悉吗?”
闻言张浚的面容露出少许尴尬。
他们那个时候,文臣和武将的关系....不提也罢。
李彦仙对他可,没有陈庆之对他这么好脾气。
“贼配军”和“穷措大”,那可是他们给对方起的爱称。
此时的吐蕃。
一支由噶尔·东赞所率领的使节队伍正在缓缓前行,他们的目标是前往陇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