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岁月的车轮缓缓转动,赵充国如一棵茁壮成长的树苗,渐渐出落成挺拔的少年。这日,阳光宛如金色的纱幔,轻柔地洒在上邽城的每一个角落。赵充国与小妹赵倩、小弟赵子声正围坐在庭院的石桌旁,专注地诵读着竹简上的文字。微风拂过,带起书页的沙沙声,为这份宁静的氛围添了几分惬意。
突然,远处烽火台狼烟顿起,滚滚浓烟如狰狞的黑龙,直上云霄。凄厉的号角声紧随其后,划破天际,带着令人胆寒的紧迫。赵充国手中的竹简“啪”地滑落,心中猛地一紧,多年来对匈奴侵扰的恐惧与警惕瞬间被点燃,他知道,匈奴又来犯了。
屋内,父亲赵翁仲神色凝重,原本坚毅的脸庞此刻布满阴霾。他迅速转身,大步迈向屋内收拾行装,沉重的脚步声敲打着家人的心弦。赵充国和小妹脚步匆匆,紧跟在父亲身后,眼中满是担忧。赵翁仲停下手中动作,张开宽厚的臂膀,将孩子们紧紧拥入怀中,在他们额头一一落下深情的吻。声音略带哽咽却又无比坚定:“充儿、倩儿、声儿,要听妈妈的话,爸爸去打匈奴,很快就回来。”
赵充国双手死死抱住父亲的腰,眼中闪烁着不安与好奇,问道:“爸爸,匈奴人是什么样的人呀?”
赵翁仲神色严肃,目光如炬,一字一顿地说:“他们是坏人,见人便杀,逢物便抢,就像大灰狼一样。你长大了,也要像爸爸一样,去打匈奴,保护百姓。”
赵充国用力地点点头,稚嫩的脸上满是坚定:“爸爸,我长大了也要去打匈奴人!”
此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赵君真大步跨入院中,看着赵翁仲一身戎装,焦急地说道:“街上议论纷纷,匈奴人又入萧关了!看你这边正在准备,马上就要出征了,特来为你送行。可得保重呀!”
赵翁仲感激地看着弟弟,双手抱拳:“弟弟,今日见烽火再起,心急如焚。哥哥一家就靠你关照了,大恩铭记于心!”
赵君真上前一步,重重地拍拍他的肩膀:“放心吧,有我在,不会让嫂嫂和孩子吃亏的。”
赵翁仲转身走向妻子,眼中满是愧疚与不舍,千言万语在喉间打转,最终化作一句:“多保重,照管好孩子们。”
赵翁仲的妻子眼眶泛红,强忍着泪水,伸手轻轻为丈夫整理了一下衣领,柔声道:“你在战场上也要千万小心,我们都盼着你平安归来。家里有我,你别操心。”她努力扯出一丝微笑,试图让丈夫安心。
赵翁仲翻身上马,战马一声嘶鸣,前蹄高高扬起。在妻儿不舍的泪眼中,赵翁仲一夹马腹,毅然奔赴战场,扬起的尘土渐渐模糊了他的身影。
此后,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赵充国母亲总会坐在床边,借着摇曳的烛光,轻柔地给他讲述父亲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那些金戈铁马、保家卫国的故事,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赵充国幼小的心灵,也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向往英雄、渴望保家卫国的种子。
“儿啊,你父亲在战场上可英勇啦,他挥舞着长戟,杀退了一个又一个匈奴兵,保护了好多好多百姓呢!”母亲温柔的声音在耳畔响起,眼中满是对丈夫的骄傲与思念,思绪仿佛也飘回了往昔。
“娘,我长大后也要像父亲一样,去打坏人,保护大家!”小赵充国握紧小小的拳头,眼神中透着坚定,稚嫩的话语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上邽城的日光,依旧柔和地洒在青石板路上。日子一天天过去,赵充国始终保持着对学习的热忱,每日天刚刚放亮,晨曦还未完全驱散夜色,他便起身来到庭院,开始训练环首刀和长戟。在曾祖父赵仲况和祖父赵圣的悉心指导下,他的技艺愈发精湛。
曾祖父赵仲况,身形虽已佝偻,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眼神却依旧锐利如鹰。闲暇时光,赵充国常与曾祖父对坐于庭院之中,下六博棋。棋盘之上,棋子相互交错,宛如一场无声的战争。
曾祖父一边落子,一边讲述着棋局中的谋略与智慧:“充儿,这一步棋看似平常,实则暗藏玄机,就如战场上的佯攻,能迷惑敌人,为我方创造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