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执手寒暄,或倚老卖少,更有甚者当街训子曰:“汝且看铁柱表兄,他日必成仙道!汝若不勤,当效牛马!“童稚掩面而遁。
甫及半月,“铁柱入恒岳“之说竟成里巷美谈。
远近十里八乡,皆扶老携幼,携果脯酒醴,登门道贺。
其意虽在称觞,然目光灼灼,十之八九欲一睹铁柱真容。
凡来贺者,皆有所赍。或携鸡豚,或持果醴,纷至沓来,络绎于途。王父虽频辞,奈众意难却,终纳之。
然客去时,必以倍蓰之礼回赠。
王父拊掌曰:“吾家小子他日位列仙班,岂可负此许多人情?凡来贺者,皆当厚报。“
时王氏族老亦闻四郎让额之事,接踵而至,或持锦缎,或捧玉玦。族中长老捋须叹曰:“老四此举,可谓仁至义尽。铁柱他日得道,必当光耀我王氏门楣!“
族中姻亲咸来道贺。其人数之众,竟逾千余,王父遂择村中广场,张筵数百席以宴宾客。
村人皆欣然相助,老幼妇孺,奔走执役。或执壶浆,或布茵席,闲谈间莫不称誉铁柱,啧啧叹赏,以为村中千载未有之盛事。
王父乃躬自率妻子,立村口迎迓。见一亲至,必详告其称谓尊卑;遇一戚来,必躬身以引荐。
虽往来络绎,而神色从容,无倦容愠色,一村之人,皆感其殷勤好客。
王父挽一白发老者,指谓铁柱曰:“此汝三祖父也。昔吾遭黜,潜居草野,多蒙三祖父暗中周济,汝其识之,他日必图厚报。“
铁柱敛衽而诺。老者凝睇良久,喟然叹曰:“老二,光阴似箭!汝今已抱孙矣。此子骨相不凡,他日成就必逾于汝。“
王父闻言,面浮喜色,抚须笑曰:“三祖父明鉴!此子幼而颖悟,他日必成大器。娘子且扶三祖父入席。“
铁柱之母闻言,即趋前搀扶老者,缓步向广场行去,一路上村人皆避道相让,窃语:“此必是王家那有福气的娃娃!“
老者去后,王父鼻息微哂,牵铁柱近前,语带酸涩道:“彼老匹夫,曩昔阻吾归宗,今见汝骤贵,复来攀附。亲戚之情,不过如是尔!“
铁柱懵然颔首,忽仰首问道:“阿爹,四叔今天会不会来?“
王父摇头叹曰:“汝四叔有书至,言客途羁绊,月末方得脱身来迎汝。“
话音未落,村口蹄声骤起。
顷刻,一青帷马车戛然而止。车中缓步踱出一老者,约五十许,鬓边霜色隐现。
老者凝睇王父良久,长叹一声:“二弟,可喜可贺。“
王父闻言,面目骤然凝重,半晌方涩然唤道:“……大哥。“
老者眸光落向铁柱,颔首微笑道:“老二,此即汝家小子铁柱?观之,当有几分灵慧。此次入得恒岳,未为无望。“
王父闻之,眉间微蹙,旋又舒展,傲然应道:“小儿赋性敏慧,夙好诗书,此次恒岳择徒,必当入选无疑。“
“未必也。“一清朗傲慢之声飘来,却见一锦衣少年,年约二八,自车中款步而下,面含不屑。
“仙门择徒,首重仙缘。观此子形貌举止,未免木讷愚钝,恐入不得仙门半步。“
少年生得面如冠玉,剑眉星目,眸中却隐含轻蔑。
铁柱父怒目而视,铁柱则默默凝睇对方,不发一言。
老者面容骤肃,厉声道:“王卓,安得如此无状!此乃汝二叔与阿弟。速速见礼!“
语毕,复转身对王父拱手,“犬子出言无状,老二莫怪。然......“忽而语锋一转,“仙门择徒,讲究机缘造化,非同儿戏。今恒岳道虚上仙垂青犬子,故特允王氏三席,亦是对老夫几分薄面。“
王父冷哼一声,断然道:“彼子既入得,吾儿亦当入得!“言罢掌中紧握,指节几近发白。
少年嗤然冷笑,全然不将老者训斥放在眼中,倨傲道:“二叔莫不是昏聩了?修仙一途,须得仙骨天成。就凭这木讷愚钝的蠢货,也妄想入我恒岳?本少早被道虚上仙内定为亲传弟子,他...也配?“
老者闻言,面上闪过一丝得意,旋即板起面孔,斥道:“孽障!不得放肆!“
随即整衣敛容,对王父拱手一礼,假笑道:“犬子狂妄,还望二弟见谅。老夫这便带他入席。“言罢,引着少年施施然走向宴席中央。
铁柱之父强捺胸中郁气,良久方长舒一息,抚铁柱之首,缓言曰:“儿勿介怀。倘不得入仙门,来岁县试亦为良途。“
王林目蕴坚定,低声应曰:“阿爹勿虑,儿必入选!“
王父乃温抚其肩,眸中期许之色甚明。
未几,复迎亲眷无数。终携王林返席时,高朋已满座,觥筹交错,贺者如云,好一派热闹景象。
王父离席起立,昂首朗声道:“吾虽浅陋,不通文墨,然今日吾心大悦。犬子得入恒岳选试,实乃平生至幸!谢诸位拨冗来贺,吾以此杯为证,一饮而尽!“言讫仰首尽饮,座中宾客皆击节称善。
“老二家小子自幼聪慧过人,必能入得仙门,与那王卓比肩。“
“二哥有此麟儿,此生足矣!他日必享清福,我等皆拭目以待。“
“铁柱当奋勉,必入恒岳,以显家门!“众宾客纷纷附和。
铁柱父亲闻言,目光炯炯,频频颔首致谢。
是夕,宴中觥筹交错,欢声雷动。然暗处观之,多有持观望讥诮之态者。尤以王卓之父为甚,虽强颜欢笑以贺,然眼底鄙夷之色难掩。
彼默视己子,复观铁柱,轻蔑之心顿生,暗忖:“仙家慧眼如炬,岂会择此竖子?“心中冷笑不已。
王父携铁柱周旋各席间,殷勤劝酒,逐一介绍亲眷。铁柱虽幼,然察言观色,心下已明众人复杂之态。
至夜深,宾客渐散。
临行时,王卓临铁柱身畔,嗤然低语:“竖子愚钝,此等机缘,岂能落汝?“言毕,仰首冷笑,随其父而去。铁柱木然立原地,心海翻腾。
归宅后,铁柱独卧榻上,辗转难寐。
回思诸人讥诮之态,忽而双目如炬,暗自起誓:“无论前路几何,吾必入恒岳修仙!“言罢,闭目凝神,一夜未眠。
旬日之期忽焉已至。
是日,王父正于田间劳作,遥见远处尘烟滚滚,惊而四顾,见一马车翩然而至。
王母闻声而出,喜而迎之。
汉子跃下车辕,捧水洗面,急语曰:“二兄二嫂,今番匆促,不得久留。即刻携铁柱启程,明晨恒岳使者便至。“
王父闻之,面色骤变,须臾乃镇定道:“既如此,速速收拾。“语意虽坚,然目中依依不舍之色,难掩于颜。
王母急趋内室,捧出一包袱,拭泪而言:“儿行千里母担忧。汝当谨遵四叔训导,出门在外,当忍则忍。着新衣,携甘薯,娘亲亲手所制。倘未得入仙门,万望归来,勿使为娘挂心。“言至情深处,泪已湿襟。
铁柱初闻此讯,心潮翻涌。
虽自幼立愿入道,然此别桑梓,亦难无悲。
王母执手相送,嘱咐再三,铁柱重重颔首,坚定应曰:“儿必谨记母亲教诲,不负所望!“
是日,铁柱负行囊,登马车。四顾家园,泪眼婆娑,然少年心性,终强抑悲怀。车辙徐行,渐没于山道,唯见尘烟渺渺,宛若离思绵长。
汉子驻足回望,忽而长叹道:“铁柱,汝当奋志争气,定要得入仙门,为汝双亲争光。二哥二嫂且宽心,族中数日后将大宴,我明晨携汝等同往。至时三子俱见分晓,或有佳音也。“语毕,复顾铁柱,促其登车。
鞭声一响,车马绝尘而去。
王父夫妇立道旁,望之愈远,乃相顾泪下,呜咽如雨。
少顷,王母拭泪哽咽曰:“吾儿自幼未曾离吾左右,此番孤身远行,不知途中可有人照拂?倘遇欺凌......“
王父振袖拭须,强作豁达道:“男儿志在四方,岂可终生拘于桑梓?老四既有此言,当是吾儿福缘。“
王父言虽豪迈,然指间烟袋抖落烟丝满地,额上皱纹愈显深壑,分明写尽忧思。
夕阳斜照下,两道身影伫立如石,宛若画中离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