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54(1 / 1)

造反,被早得知消息的先帝一锅端了。

而先帝也因染上疫病,加伤心过度一病呜呼,最不可能的六皇子成为皇帝。

他的王妃,也就是卫国公的女儿成为皇后,两人还育有大皇子。

如果卫国公女儿嫁的是皇帝,很可能不会有孩子,毕竟要防着卫国公扶持外孙上位。

但偏偏六皇子登基时,大皇子已经十六岁,已经娶妻,长子都出生了。

皇帝要是真的直接废了大皇子,那无疑是和卫国公为敌,这不是明智之举,至少防备和怀疑不能摆在明面上来。

当时他皇位害未坐稳,谁知道卫国公府会不会为了皇子外孙,直接逼他退位。

所以他只能用怀柔政策,先安抚,待自己掌权再说。

但皇后和卫国公也不是吃素的,在他筹谋时,也已经把大皇子推了出来,使其在朝中占据一席之地。

大皇子是嫡长子,本就是正统继承人,加上他本人优秀,礼贤下士,许多大臣即便防备卫国公,也认为他是个不错的皇位继承人。

此时,皇帝想要动他,朝上至少一半人反对。

而另外一半,就是以丞相为首的文官集团了。

为了制衡皇后和大皇子,楚帝登基后,封了二皇子生母为贵妃,并为他娶丞相嫡幼女为王妃。

贵妃原本家世不显,但其父兄在皇帝的提拔下,一路干到吏部尚书的位置,管天下钱粮。

骁卫营待遇越来越差,就有他的缘故。

大皇子一派和二皇子一派在朝中斗得如火如荼,他们也拉拢过文家,毕竟四大皇商有钱是出了名的,只要他们肯支援,夺嫡就不用愁钱财问题了。

但文家也怕卷入皇室纷争,原先的皇商家族不止他们四家,其实还有三家来着,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或抄家,或落败。

文家吸取教训,只听从皇帝命令,也因此把两方都得罪了。

但这没关系,现在的皇帝用得到他们,未来的皇帝也用得到。

等到新帝登基,他们送上大半身价,让皇帝一夜暴富,办事顺利,届时就不会追究之前的得罪了,还会认为文家是只认皇帝的忠臣。

南楚朝廷没钱,皇帝私库却有钱是出了名的,因为四大皇商擅长敛财,垄断不少产业,又只供给皇室,并不给给朝廷纳税。

新帝有钱就可以做很多事,上任三把火能烧得又旺又好,方便掌握权柄。

因此,不会为难给他提供钱财的文家。

这种策略,除了费钱,每次新帝登基,文家就要掏空一半家产外,也算长久安稳的法子。

但在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意外。

比如现在,大皇子直接命令骁卫营的人来抢劫贡品,单纯为钱也就罢了,可要是有皇商或者商人和他们勾结,想要把文家打压下去,好吞并文家就麻烦了。

如今贺兰将军倒了,他们在朝中的势力损失一大半,剩下的人也不敢全信,谁知道没有血脉做纽带,有没有被其他人收买?

文家怕的不是大皇子打压,骁卫营抢劫,这些可直接捅给皇帝,以皇帝对卫国公一系的防备,自然会护着文家。

怕就怕其他家族联合起来,想要吞并文家,他们身后的势力合在一起,文家简直腹背受敌,左支右绌。

所以这个时候,皇帝的支持就是重中之重!

势必要让他相信,文家是无辜的,文家因为对皇帝忠心耿耿被大皇子针对,朝中弹劾文家的人,很大可能都是大皇子一脉。

如此,皇帝会更加忌惮大皇,也就会竭力保下文家。

那么,如何保证皇帝信任文家呢?

不能靠文家自己申辩,也不能靠二皇子一脉,否则后患无穷。

只有第三方,还得是能绕过大皇子二皇子在朝堂的势力,把秘折送到皇帝跟前,又让皇帝相信,他是文家收买不了的人。

济阳县令自然没这个本事,但他的老师翰林院李翰林可以!

李翰林,一个老顽固,脑子里除了上谏还是上谏,只要是看不惯的,都要上折弹劾。

他是年少进士,先帝钦点的探花,在翰林院一呆就是四十年,至今还是个穷翰林,因为他逮住错处就开骂,不管你是皇帝还是大臣,且骂得有理有据,铿锵有力,让人无法反驳。

先帝亲言:不畏权贵,敢言善谏!

加上他除了上谏,也写书,劝言天下学子,在文人中备受推崇。

这样的人,无人能收买,因此皇帝即便对他颇为头痛,也只是放在一边置之不理,被气得暴跳如雷,也不曾革职。

当然也不是没人嫉恨,诬陷过他,可抄家后发现,那真是家徒四壁,米缸空的老鼠都不光顾,衣服更是补丁垒补丁,只外面那件官服是好的。

最后还因为过于穷困,皇帝都看不下去了,奖赏一百两,放他回去了。

最新小说: 全文完结后,绝美万人嫌变团宠了 一心退休的我却成了帝国上将 ????????????? 我有放大神器 成为神级刺客从转职牧师开始 崩铁:没开玩笑,对面一个谱尼 恶A变O后身陷修罗场 亮剑: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 母胎单身的我,穿进狗血小黄书里了(简)(H) 卧底宠妃(高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