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眼前的雾影中接连闪过远山近水、亭台楼阁、红墙碧瓦……一幅明中晚期的山水图景生动地呈现在我面前。
我非常确定这幅画是明代真迹,只是不能确定出自哪位画家之手。
“小家伙!看出来点儿意思了吗?”
正当我要再仔细辨识这幅画的时候,一个满嘴京片子的老头走了过来,冲我和蔼地笑着。看上去怎么也得七十往上的年纪了。
“小王!这位是北京古代艺术品交易公司市场营销总监霍文良先生。有机会能得到霍先生指点一、二,对你的成长会大有帮助的。霍老先生!您以后也要多多提携我们江城鉴古界的后辈年轻人啊!”
正在我发愣的时候,刘玉斌已经过来打圆场了。这些当官的都是逢场作戏的好手。
“呵呵!关照年轻人是我的本分。指点不敢,把我的那点儿经验叨咕叨咕还是可以的。”
“霍老先生!您对这幅画是什么鉴定意见?”
可能是担心我一时没有合适的应答,刘玉斌先入为主地问道。
霍文亮收起笑容,负手注目地又看了一遍面前这幅画。
“纸、墨、彩都符合明中晚的特征,构图、用笔、设色、笔触、线条,也是典型的明代‘松江画派’的作品面貌。嗯……就我本人的看法嘛,我倾向于这是一幅明代中期松江画派画家的真迹。不过,这没有落款就不好有定论。毕竟这幅画是来自民间,没有家传赓续的记录。”
霍文良非常谨慎地说出了自己的鉴定结论。看得出来,他对鉴古一道的经验很丰富,也很严谨。很怕自己意识出错,有损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威望。
这时候,其他一些专家也都围拢过来发表各自的意见。
“我同意霍老的意见,这幅画应该是明代中晚期的东西。但没有名头,不太好确定作者是谁。要说这也不算是大问题,毕竟按照明朝的规制,宫廷画家的画作是不允许署款的。”
一位年轻一些的专家附和着霍文良的结论。
“嗯……我倒是觉得这幅画不真,应该是清以后的画家仿画,或临摹的。”
这时候姜博全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大家都知道,明代宫廷画家的画受当时政治环境的限制,画家作画多承皇上的意思。画风较为拘谨,缺乏创新意。而这幅画画意写实,笔墨洒脱,明显留下了作者自己的思想风格。我认为不会是明代‘松江画派’的作品,应该是清代某位不太出名的松江派画家作品。至于说纸、墨、色这些东西,别说是清代,就是现在要想找,也是可以找到明代遗存。故宫就有啊!”
这段话说完,周围人又是一阵毫无结论的争执。
看来不找到落款这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就得无休止地争论下去了。这就是我说的除了传承有序的书画作品,剩下的几乎每一幅古代书画的鉴定都会有分歧、有争议。
……
屏蔽身边的嘈杂,我深吸了一口气,又把注意力凝聚到了画面上。眼前朦朦胧胧的又出现了一团雾影。不过,这次出现的不是画上的信息,而是影子来了。
“遇到难题了?”
“对我倒没什么难的,这是明代‘松江画派’画家的真迹。就是不知道作者是谁。”
我无声地和影子交流着。
“那你就找啊!找出能说服这些专家学者的证据,那你才有本事呢。否则,你的结论连屁都不算。”
影子忽明忽暗地在我眼前闪动,话语中一如既往地讥笑着我。
“找?你来找啊!要是那么容易找到,这些个专家还能跟一群鸭子一样吵个不停吗?”
这边和影子沟通,我的眼睛一直没有离开画面。
忽然,画面上左上角一条山脊的轮廓线,看上去与其他线条有点不尽相同。我赶紧甩甩头,尽量让头脑清醒一些。当我再一次凝聚眼力看向那里时,一行若隐若现的文字出现了。
“弘治乙亥春,吴县陆治笔”。
看到这一行如芝麻大小的小字,我瞬间眼前一亮。
“找到了!”
声音不大,但我说出的这三个字,让大厅里原本嘈杂的声音瞬间安静了下来。
“怎么?小伙子!你找到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