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不知道多少人想住到纺织村去,然而纺织村这边接纳却是有条件的,并不是说谁想来就能来的。
一个是家中有人需得在纺织厂工作,而且必得有多长的工作年限。二来呢,需得在纺织村有房产,这个房产呢,你可以自己全部掏钱买下来,也可以用家眷多少年的工钱来抵,反正不是免费白送的。第三呢,需得经过村子里的人同意,也并非是所有人,而是全村开会,投票决定,有半数人同意,就能进。
这越是住进来的条件严苛,也越是吸引人想往这里挤。
毕竟生活在纺织村,那简直就是,生老病死,都有了寄托,哪怕是没有子嗣后代呢,也绝不用担心自己死后没地方安葬。
前段时间呢,有个纺织厂女工的哥哥,就想住进纺织厂。然而没能住进去,因为这个人好赌,性子又十分野蛮粗鲁,他这妹妹,若非是进了纺织厂做女工,怕是也要被他给卖掉的。
所以不光是纺织村不让他进,他妹妹本身也是没同意这事儿的。
然后这人发了狠心,偷偷藏在了送货的马车里进了纺织村,砍杀了纺织村好些个人,死了四个,伤了六个。他进村那会儿,因着正好是上工时间,青壮年要么是在厂子里,要么是在外面地里,留在村子里的多是老者,所以才一下子被他得手。
这事儿呢,其实在律法上来说是一件儿很好判决的事情,恶意杀人嘛,该处斩就处斩。
但是朝堂上是立马就有了折子,参奏耿文华——理由就是纺织村这样的存在是很不合理的,若是没有纺织村,也就天下太平。不然平日里大家都是如此生活,偏有一个纺织村硬生生的勾起别人的嫉妒,以至犯下如此大错,那就很是不应该了。
这折子还不是一两个,几乎半个御史台,都觉得纺织村的存在不合适。
当然,像是上面那种混账想法,是只有一两个。剩下的,则是看出了规章制度上的不同,以及这样的纺织村,对大清会造成的影响。
若是天下百姓都知道纺织村有这样好的规章制度,那他们是不是会觉得朝廷也该有这样的规章制度呢?但纺织厂总归来说,还是一个以纺织为盈利的场地,朝廷是什么?朝廷可不是做生意的场合。纺织厂能养得起一个纺织村,朝廷能养得起几百个几千个纺织村吗?
但天下百姓分不清这些,他们只会知道,皇贵妃都能弄这样一个纺织村,为什么皇上对天下百姓,还不如皇贵妃呢?
真要说,其实那混账想法,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同为天下百姓,大清子民,凭什么有些人就能享受到这样优渥的生活,而有些人,甚至连活都活不起呢?
所以,就只能是朝廷有错了。
朝廷若是错了,会有什么后果?民间起义,可是从来都没有停过的。康熙在的时候,平均一年就会有一起民间起义,胤禛登基之后虽说是略好了些,但两三年也会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