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2 / 2)

什么意思呢?

就是这个国家所有的读书人,从小到大要学的东西,都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框架了,甚至可以猜测,就算是普通人,他也能大概知道这些学校里学的是什么,具体内容可能不清楚不知道,但这个核心必然是知道的。

管中窥豹,那是不是这个国家的教育,就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她的国民,可能是有一大半,都是读书人呢?就算读不了大学,也必然读过中学,就算上不了中学,也必然是念过小学?

这就是一个很让人震惊的概念了,耿文华甚至觉得,只这一个教材的事儿,就能确保她的印刷铺子大赚特赚……那就是在她的印象中,这个教科书的印刷,也是一个很巨大的量吧?

胤禛心跳的有些重,一个国家的子民,若是有六成以上的人能读书,那这个国家,该有钱成什么样子呢?就算是大宋,有名的富藏于民,也不敢说自己的国民,有六成是有条件能读书的。

整个大清,能读的起书的人家,不到三成。

胤禛再一次窥见耿文华的来处,比他想的,更为富豪强大。

他伸手捏了一下耿文华的脸颊,打断她的话:“你说这些,都不太可能做得到。学四书五经是为了什么?科举,若是按照你说的,学别的,也能被朝廷选中,那就相当于是要改革科举。科举这个东西……”

并不能动。

大清的科举,还和以前的都不太相同。说起来,还是那句话,少数人想要统治多数人,就必得有一定的手段,清朝的统治者,爱新觉罗家想要坐稳汉人的江山,就必得要选拔出来甘愿为满人效劳的官员,那么在选拔的时候,上面是必然要考虑到一些事情的。

就比如这考题,前朝会问航海对朝廷的好处坏处。到了大清,那试卷上只会问,忠君这个词儿是如何解释。

对文人来说,这一次次的科举,就是在慢慢的将他们的思维框起来了,你符合朝廷的要求,你就能当官儿,为朝廷效劳。你不符合朝廷的要求,那你就是再有才华,也只能是落榜,无缘仕途。

当然,也并不是说朝廷每次的科举都是这种题目,但就算是别的,也必然是有前提条件的。

皇上倒是因着满汉人数不同,当年也曾想过改革科举,将满汉科举给分开,可这种改变,也只一次,随后就又换了回来。

可见这科举,并非是想改就能改的。

耿文华并不失望难过,照旧是笑眯眯的:“我知道,但凡改革,哪个不是要经过痛苦甚至鲜血的呢?若是换了别人,我定然是不提的,但王爷又不是那些个人,王爷在我心里,就是一个心志坚定,顶天立地的男人。”

最新小说: (红楼梦同人)林家子的青云路[红楼] [历史同人] 臣好看,但想换个老板 [综漫同人] 咒术师,但就读于立海大 [综漫] 名怪盗的自我修养 长安见鬼录 怪物降临,说我是它妈 我在废土开民宿 距末世还剩30天[囤货] 赴香山 一天一个新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