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听到这消息,真是差点气晕过去。
到现在,李渊不得不承认,用裴寂挂帅,那就是当初昏了头做出的决定。
“陛下,”
“臣以为河东不能就此弃守,更不能有什么迁都之议,敢议迁都者,都该杀无赦,”
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头子站了出来,
礼部尚书、太子詹事李纲言辞激烈。
“贼势如此,奈何?”李渊无奈问。
“换帅,臣请陛下换帅,右仆射本就不擅军事,如今局势,必须得换一个善战大将。”
李渊叹气,“裴寂、元吉确实都不擅军事,可李仲文、刘弘基、姜宝谊,还有刘世让、于筠、王行敏一众大将军、将军先后败北,”
“陛下,现在需要的是一位能够统筹全局的大将。”
“卿觉得谁能够力挽狂澜?”
“非秦王莫属!”老头声音洪亮。
李建成目光望向李纲,微眯起眼睛,目光中有杀气。
自己的太子詹事,这时候却站到秦王那边去了。
“陛下,儿臣愿意统兵前往讨伐武周,只要给儿臣五万兵马足以。”建成出声。
李纲却毫不客气的当场反驳:“恕老臣无礼,太子不合适。”他还算给了建成几分面子,说的是不合适,而不是不行。
李建成涨红面皮,差点翻脸。
李渊及时出声,“太子得留京辅佐朝政,确实不合适。”
这个时候了,李渊不可能再犯糊涂,让元吉坐镇太原,让裴寂挂帅,是他犯的最大的错了,太子四月去原州,结果搞出来个驰猎无度,致过半士卒逃亡。
虽然事后太子解释说他是征召地方兵将,以及地方豪强子弟,以狩猎为名进行打仗演练,但李渊不听解释只看结果。
结果就是建成弄的一半士卒逃亡,甚至差点惹出兵变叛乱来。
这就说明太子还是有欠缺。
对于秦王出战,李渊还是有些顾虑,现在不是顾虑秦王打赢后威望增加这些,而是担心要是李世民再打不赢,怎么办?
现在关中只剩下新建十二军的三万左右新兵,以及长安剩下的万余禁卫。
整个关中就剩下五万人。
再打输,那长安可就真守不住了。
犹豫间,
内侍禀报,
秦王自长春宫送来请战表。
李世民的请战表言辞激烈,坚决不肯同意弃守河东。
“臣愿假精兵三万,克复汾晋!”
李世民只要三万兵马。
看到这短短一句话,李渊心里也陡然振作许多。
前有李逸北上河东后,稳扎稳打,从未败绩,保住了浩州,还控制了雀鼠谷,现在甚至手里兵马越打越多,有五万人马。
而如今二郎世民又毫不畏战。
“朕要前往长春宫!”
皇帝说出惊人之语,让人不免怀疑皇帝这是要御驾亲征?
“朕将尽发关中之兵,亲自送往长春宫,为二郎送行。”
在决定再战河东后,
李渊也迅速调整策略,收回之前弃守的诏令。同时立即召裴寂回京,并诏令永安王李孝基、工部尚书独孤怀恩、陕州总管于筠、陕东道行军总管刘世让、内史侍郎唐俭等,收拢败兵重组成一支行营,先率兵攻打夏县,除掉这支叛军,
然后再去拿下蒲坂,
把这两个内附刘武周的钉子拔除。
这个行营的人马,基本上就裴寂兵败后撤回来的残兵了,加上独孤怀恩之前围蒲坂的兵。
李渊同时又下旨让王行敏任潞州道行军总管,前往潞州增援。王行敏毕竟是潞州义军出身,对那边较熟,现潞州刺史郭子武是文臣,刘武周若入侵,他肯定守不住。
李渊接着又下了一道诏令,加封李逸二百户真封,通前共三百户,户皆选三丁者。这是让李逸成了真封功臣第二档,皇帝给李逸旨意,希望他想办法牵制刘武周军,袭扰他们的后勤粮道,给李世民在河东反击,提供一些帮助。
皇帝给李逸还下了一道口谕,圣谕直接称呼李逸为侄儿。圣谕里李渊跟侄儿李逸说,若是蒲绛局势危急,会派人来召他南下,那时李逸就要不管一切,率领他手上的军队,放弃浩州,南下救援蒲绛,
甚至是入京勤王护驾。
反正李渊做好了最坏的准备,一旦李世民也扛不住崩掉了,他就只能西狩仁寿宫,实在不行退到陇右、河西,或是退到汉中、益州去。只要人还在,总还有机会东山再起。
除此外,
皇帝还派出了太常卿郑元璹再次出使突厥,前去跟突厥议和。李渊已经说了,只要突厥肯不再支持刘武周,甚至是调头帮大唐打刘武周,那么李渊就直接把河套的丰、胜二州割让给突厥。
除了要太原、灵州不能给,其它条件都好说。
紧急调兵的诏令已经颁下,
皇帝从关中再抽调三万兵马,要亲自带到同州长春宫,交给李世民率领渡过黄河,挽救河东战局。
王世充顾不上了,窦建德更顾不上了,要不是巴蜀山南太远,李渊甚至想从那边抽调兵力过来。
深秋寒夜,
李渊独坐太极宫中弹着琵琶,他如同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已经把所有筹码都压上桌了。
一曲毕,
李渊依然是忧心忡忡。
皇帝放下琵琶,提笔,
“加检校凉州总管杨恭仁为纳言。”
“赐幽州总管罗艺国姓,封燕郡王。”
“赐淮南安抚大使杜伏威国姓,加东南道行台右仆射,封楚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