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说网 > 穿越历史 > 三国:我不是刘封 > 第240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刘备亲征

第240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刘备亲征(1 / 2)

章武八年(228年),正月。

温县。

皇帝行宫。

刘封、刘禅、关羽、诸葛亮、法正等文武,相继而至。

曹魏在兖豫徐虽然还有些残余势力未被尽数剿灭,但兖徐豫的大局已定,刘备也将目光放在了统一河北。

不过。

在统一河北上。

众文武出现了分歧。

诸葛亮建议利用优势兵力和地理形势,对曹魏进行持久战。

一方面“进屯白马,渐营河北,益作舟船,缮治器械”,一方面“分遣精骑,抄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

同时休养生息三年,则可覆灭曹魏,而不必急于决战。

刘封则认为:用兵之道,应当一鼓作气,宜将剩勇追穷寇。如今南兵士气正盛,若是休战罢兵,反会滋养南兵偏安享乐之心;而曹魏经此一败,必会痛定思痛,或可能效仿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现在不灭曹魏,今后再想图谋就会困难十倍。

诸葛亮考虑的侧重于国计民生反对穷兵黩武,刘封考虑的侧重于一劳永逸坚持先苦后甜。

双方各执一词,相互辩论,谁也说服不了谁。

众文武中,有支持诸葛亮三年疲曹的,有支持刘封宜将剩勇追穷寇的。

刘备静静聆听,没有干涉众人的争辩。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尤其是有袁绍官渡之败、曹操赤壁之败先例在前,容不得刘备不谨慎。

争辩中。

诸葛亮也提到了袁绍官渡之败、曹操赤壁之败的案例,反驳刘封急于用兵的战略构想。

“孤以为:袁绍官渡之败、曹操赤壁之败,非是战略失误。

二人虽然都是一时之雄,但其子嗣并无父辈的才能和器量,一旦父辈死去,子嗣之间定会为了权力而争斗。

都言知子莫如父,二人深知若不能在有生之年一统海内,身死之后众子定会相争内哄,继而给对手可乘之机。

故而才急于求战,以求有生之年能定鼎天下。

事实也如此。

袁绍死后,三子相争河北,给了曹操各个击破之机。

曹操死后,曹丕猜忌宗室,给了我等各个击破之机。

如今,父皇六十有七,能活多久谁也不敢保证,假使这三年父皇突遇不测,丞相焉知大汉不会因父皇不测而相争内讧?”

刘封据理力争,更是抬出了刘备年迈来反驳。

若有奸臣在此,定会弹劾刘封对刘备不敬不孝。

不过在场之人,虽有政见不合,但都非奸人,也有强者的自尊,不会因为刘封客观的论述而上纲上线的用盘外招。

虽然刘封说得有理,但诸葛亮并不认同,辩道:“燕王与太子兄友弟恭,岂是袁绍、曹操之子能相提并论的?即便陛下这三年真有不测,难道燕王与太子还会相争内讧吗?”

诸葛亮提议走持久战也考虑了刘封刘禅兄友弟恭,即便刘备活不过这三年也不影响大局。

刘封闻言肃容:“孤与太子自是不会相争内讧,可旁人未必。假使某一天,孤的部下觉得孤太冷了,偷偷给孤披上一件龙袍。丞相以为,孤是穿了这龙袍好还是斩了部下好?”

诸葛亮顿时一愣。

穿龙袍就是造反,不穿龙袍就是自毁爪牙,穿和不穿对大汉而言都是极大的损失。

“燕王多虑了。以燕王的治军之术,怎会有部下冒天下之大不韪行此悖逆之事?”诸葛亮虽然在反驳,但语气也逐渐变得不确定。

刘封的军威太重。

大半个天下都是刘封打下来的,刘封的部下对刘封有很强的崇拜和仰慕。

觉得刘封冷并非是身体冷,也可能是觉得刘封受到了冷遇为刘封鸣不平。

倘若天下一统,还有承担风险的能力。

如今曹魏尚存,又怎会错过天赐良机?

刘封凝声道:“孤治的军,孤最清楚。锋矢虽利,但刚而易折。三年的变数太大,一旦真遇变故,即便是孤也未必能妥善处置。

父皇在时,孤尚且能以助父皇一统海内之名,号令众将士奋勇杀敌;父皇若逝,众将之功未必比得上太子身边一近臣,孤又如何号令众将士甘心卖命?

可若趁着父皇在时灭了伪魏,今后太子登基时孤再助太子施恩于有功之将,则君臣和睦,文武可安。”

诸葛亮哑然。

刘封话都说到这一步了,还如何反驳?

能将话挑明的说,也只有刘封敢如此了。

这等于是在直接告诉众人:若刘备在世时,不齐心协力诛灭曹魏;等刘备一死,刘封说不准就被龙袍加身了。

刘封能等,众人敢等?

届时青史之上估计都还得记载为:刘封担心会被部下裹挟反叛,坚决提议在刘备活着的时候诛灭曹魏,一统海内,结果遭到了众人的反对;数年后,刘封被小人构陷,部下心中不忿,于是趁着刘封熟睡时给刘封穿上了龙袍,史称“XX兵变”。

一时之间。

小阁内寂静无声,众人纷纷看向了一直沉默不言的刘备。

“恭请陛下圣裁!”

刘备才是皇帝。

众人可以争吵辩论,但不可以替刘备做决定。

“宜将剩勇追穷寇,燕王这话说得妙啊!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淡淡一语,表明了刘备的态度。

刘封近前附和:“父皇英明!既是决战,父皇可抽调各郡猛将悍卒,分兵而进,老将可出征,文臣亦可出征。”

话音一落。

关羽的丹凤眼猛地一睁,看向刘封的眼神也多了赞许。

“老将可出征”这句,对关羽的吸引力太大了。

关羽身居高位又年迈,出征风险太大,基本上很难再有出征的机会。

若错过了这次决战,那就更没出征的机会了。

“陛下,臣附议!”

短短五个字,直接表明了关羽的态度。

诸葛亮和法正同样选择了附议。

“老将可出征”是对关羽说的;“文臣亦可出征”是对诸葛亮和法正说的。

换而言之:雨露均沾,诛灭伪魏的军功,大家都可以分!

这就是刘封的高明了。

只争战略,不争军功。

战略上必须按刘封的方式来,军功则是雨露均沾。

桓温北伐为什么失败?

究其原因:军功几乎都被桓温及桓温的亲信抢了,一口汤都不肯留给旁人,还想让旁人配合?

傻子才会配合!

都是一个脑袋两只手,凭什么你吃肉我连汤都喝不上?

随着众文武相继附议。

刘备也决定了对曹魏乘胜追击。

当即就下达了诏命,征调益、荆、扬、雍、凉五州骁将悍卒。

并设立了六路都督。

分别由刘封、刘禅、关羽、诸葛亮、马超、陆逊担任。

其中:

刘封屯兵白马津,刘禅屯兵延津,关羽屯兵仓亭津,取冀州。

诸葛亮屯兵孟津,马超屯兵陕津,取并州。

陆逊屯兵彭城,取青州。

刘备则是在河内督军六路。

诏命下达,益、荆、扬、雍、凉五州以及新得的兖、豫、徐,顿时掀起了热议。

“刚打完兖州又要调兵去河北,这是谁的提议,穷兵黩武,此战难胜啊。”

“学个新词就开始指点江山,这是燕王的提议,燕王用兵还用你教?”

“燕王又如何?不知道骄兵必败吗?当年袁绍和曹操就是急于用兵才输了官渡和赤壁。”

“说得没错!竟然还让管粮草的诸葛丞相带兵打并州,诸葛丞相有这本事吗?”

“诸葛丞相取了陇右,怎就不能带兵?你们肯定是伪魏的细作,竟敢煽动民心。”

“倘若此战胜了,是不是就不会再有战乱了?我只想种田,不想将敌人种在田里。”

“应该不会再有战乱了吧?天下苦战已久,打完了就可以享太平了。”

“考虑这些作甚!我只想军功!我要封侯!”

“.”

邺城。

刚刚用罪己诏的方式来安抚河北士民的曹丕,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收到了刘备督军六路北伐的情报。

“还打?”

曹丕人有点懵。

正常而言,刘备忽然得到了这么大的战果,应该暂时罢兵消化战果。

不论是曹丕还是曹真、陈群、司马懿等人,也都是这么判断的。

贪多嚼不烂。

若是兖豫徐不稳,又如何能兵渡黄河作战?

然而。

刘备却直接选择了乘胜追击。

消化战果?

刘备压根不去消化。

趁曹丕病要曹丕命,先将曹丕打死,再慢慢消化也不迟。

一时之间。

曹丕也没了主意,连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群臣同样被刘备乘胜追击的攻势给吓坏了。

最新小说: 最后的明末守卫者 梦回尼安德特时代 惊!丫鬟揣娃回家,走出康庄大道 穿书女频历史,女帝玄武门见! 百万铁骑踏皇城,你说这是痴傻世子? 厌春宫 大庆:收徒奖励,开局收司里里 侯门第一纨绔 最狂卧底,从狱中留后到登基称帝 嫁给猎户后的悠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