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种东西是个长远计划,可能要好几年才能够做到。
在原有生产力就这么大的情况下,根本就很难完成这样的任务指标。
赵骏不满道:“怎么做不到?缓解土地兼并,进行品种改善,建立直属农业部的大学,细分农业学科,培养农业专家,研究更多的农业知识,政制院会提供指导方向,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就必然会达到任务目标。”
“那要是还达不到呢?”
“如果政制院已经提供了正确引导,他们却还是达不到的话,就说明下面都是群尸位素餐酒囊饭袋之辈。能力不行就换人,贪官污吏该查的查,该抓的抓,该杀的杀,不用我多说了吧。”
“好吧。”
众人只好应下,现在赵骏是老大,而且他说的好像也没什么毛病,就只能点头答应。
“具体各个部门我会在最近的几个月做出章程,在今年之内,我要完成数据上的统计,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调查报告。而且要放出风声,告诉大家明年要进行各部门重组改革的事情。”
赵骏环顾众人说道:“部门的名字还可以用原来的名字,比如兵部不需要改变为国防部,礼部也不需要改变教育部,但必须要明确这些部门的职责要求。将来政制院必须要看到各个部门都有自己部门的内务事情,而不是出现什么你不管,我不管,大家互相踢皮球,明白了吗?”
“是。”
几个人看到赵骏的雷厉风行,不自觉都应了一下。
事后再想,就觉得既惊讶,又感慨。
惊讶的是他们竟然已经发现自己渐渐开始服从起了赵骏的领导。
感慨的是赵骏的领导能力已经得到了他们的承认,甚至比他们想象中的还要好。
原因在于他的规划是合理,且有目的性的。
如果他一开始就大刀阔斧地改革,他们肯定心里会抵触,从而希望能够劝解。
但现在赵骏并没有马上进行制度变化,而仅仅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职责明确,细分权力。
这对于官僚士大夫来说,并非一件坏事。
毕竟以前皇帝特意把这些职能部门的职权模糊、重叠,就是为了防止职能部门权力过大,对皇权造成威胁。
赵骏却反其道行之,细分权力,不在乎是否出现官员权力过大的问题,那么对于官僚士大夫们来说,这反而是一件提高他们权力的好事。
这种情况下自然无人反对。
并且到现在为止,赵骏也并没有立即提出罢黜大量官员,进行如范仲淹那样对门荫入仕严厉把控,让九成官员都反感的情况。
那么就说明赵骏至少暂时还没有打算动士大夫们的基本盘,也没有触碰他们的底线。
改革的路程,相对温和了许多,自然让他们能够接受。
唯一的问题就是赵骏的处理方式属于温水煮蛙式,明面上提高了官员的权力,但在职责划分清楚之后,又拆解了一些部门,单独列出来。
比如把三司拆解后,计相的权力就会弱化许多,还把三司的部分职能转移出去,财政权被大大削弱了。
不过这也在能接受的范围之内。
反正他们又不是计相,程琳等人要是反对,那就让他们去头疼去吧。
“今年的任务就是数据,一切以数据为标准!”
赵骏最好做出会议总结,随后咧嘴一笑道:“我听说你们的工资一个个都挺高的,先把全国官员收入数据统计上来吧,官员级别不同,工资待遇可以不同,但不能差得太远,你们说是吧。”
“啊?”
场间一片傻眼。
什么意思。
刚上台,就要砍我们工资了吗?
第120章 太祖的子孙当不了皇帝
政制院新立,但却并没有立即就对各个部门指手画脚,而是以收集数据为主。
离年关还有不到三个月,赵骏提出了一些要求。
一是要求各个部门把今年部门内部的数据统计交上来,二是要求吏部把目前的官员名单交上来,三是建立几个新部门。
目前裁定的几个新部门主要有统计部、地质部、火器局、创造局、交子部等等,用于统计数据,勘探开发,火器研究,发明创造以及银行金融业之类。
至于其余部门的拆解、职权细分、官员责任制度以及新的国家政策问题,大概要等到明年才会开始。
不过赵骏已经让吕夷简他们放出风声,算是给各个部门反应时间。
而且顺便也能看看其它部门的风向。
如果有些部门想在这个使绊子,一些人想要搞事情,那趁着这个时候一并解决。
省得将来真开始干事业的时候,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面一套。
不得不说,他的处理方式还是比较老道。
这得益于大学时选修了《政治史》,研究的就是古代政治与现代政治。
其实不用特意研究,看古代的职能部门和现代职能部门比对就知道,大体是有相似之处的。
比如古代兵部和现代国防部,职能就大差不差。户部掌财政,跟后世的财政部与民政部几乎没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