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府最近很忙,因为要准备府试。
府试是童生试的第二关,第一关自是前一阵各州县陆续举办的县试,第三关则是由省学政衙门统一组织的院试。
三关皆过方能成为正式生员,有资格参加考取举人的乡试。
童试三关皆为第一名者,便是时人所说“小三元”。
乡试、会试、殿试皆为第一者,则是“大三元”。
没有小四喜的说法,因为“小四喜”是四个苹果,没人押的。
自有科举以来,小三元者有,大三元者也有,但连中六元者仅二人。
一为前明洪武朝的状元黄观,一为本朝乾隆四十六年的状元钱棨。
若说武将最高成就乃封狼居胥、燕然勒石,则连中六元便是文人一生之梦想。
奈何,就出了这两个宝贝疙瘩。
扬州府下辖二州六县,报到府学处通过县试的考生足有三百余人,加上府学自身参加府试的考生,今年扬州府试至少有五百名考生参加。
规模相当大了。
往年最多三百名。
今年为何多了这么多,还不是因为乾隆老太爷八十万寿下旨特开恩科。
地方官们给老太爷凑个热闹,多弄些学生参加童生试,多录取一些沾沾老太爷的喜气,这才叫会做官。
虽然府学实际不归知府管,知府却是府试的主考官,因此扬州府学的江教授在得到省学台批准可以举行府试的通知后,即将府试相关准备工作的报告提上了知府大人案桌。
新任扬州知府方维甸大人对此事十分重视,于地方官而言首重就是教化科举。
教化科举若出错,再大的政绩也护不住的。
除了负责出考题外,知府大人还要统筹协调府学和各县的县学工作,确保府试过程不出一点纰漏,因此这两天府衙上下的重心就是围绕府试展开。
今天在府衙开会的有江都县的郑知县,甘泉县的丁知县。
除了这二位附廓县的父母外,府试副考官、府学的江教授也在场。
丁知县出席会议是因为府学就座落在他的辖区,治安这一块必须由他全权负责。
郑知县出席会议是因为府试的相应开支得他江都县承担一部分,另外他也要参与阅卷工作。
知府大人首先做了重要讲话:“本次府试,分帖经、杂文、策论三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报到省学政衙门是录八十人,分甲、乙两等,前二十名为甲等,其余皆为乙等。”
按比例算的话,六个考生录一个,往年差不多是十取一。
府试录取比例是很关键的,因为到了院试录取率能达一半甚至更多。
众下属官听后均表示没有意见,府台大人您说了算。
“另外,本次府试除考引外,考生任何一物都不准带入,笔、墨、特用纸张等都由考场提供,头两场各考一天,第三场策论需考两天,过夜的棉被也由考场提供,每名考生都被隔开,各占一席之地...”
知府大人一边看师爷给自己整理的的府试工作笔记,一边不厌其烦的强调再强调,生怕有什么遗漏。
两位知县同府教授则端正听着,只一个个面上看着认真,实际却都在盘算知府大人刚才说的那个录取名额的事。
往年府试一般录三十人左右,今年托皇上万寿洪福要录八十人,多出来的五十个名额就有讲究了。
不过府案首是谁,三位大人不约而同淡化。
这是府台大人的进项,不好插手的。
知府大人这边仍在强调着:“...本次府试因皇上万寿原因参与考生众多,录取名额也较往年多了不少,这对府里是好事,对考生们更是好事,但本府希望考试一定要公平,绝不能出现舞弊之事!若被本府发现谁敢在府试中弄鬼,那就休怪本府不念同僚之情参他一本!”
贤臣之后的知府大人为官还是有一定原则的,正讲着,孙师爷拿着一封信进来,原是想凑在知府大人耳边讲,却被知府大人摆手阻拦:“什么事直接说好了。”
孙师爷只好将信递上,说是府尊京里家人来的信。
说是家人来信,在场哪个不知道是知府大人留在京里的“坐京”发来的消息。
知府大人点了点头随手接过来信,并不顾忌在场还有下属打开直接看了,看完却是一愣,继而一惊,最后则是一脸迷茫看向府学的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