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位:历史的圣人,华夏的罪人——老夫子:孔丘】
公元前551年,孔丘出生于鲁国陬邑,因其幼年失孤,无依无靠,只能四处流浪漂泊,可谓尝尽人间冷暖。
公元前532年,其人为生计,经人举荐成为陬邑‘乘田’,负责管理当地牲畜与粮仓琐事。
在此期间,因其人自幼醉心仕途并多年研究治国之道,从而其心中对如何治理国家有一些书生之见,在放牧蓄田时,便常与四周农人阐述一些他的心得。
导致其人不仅得到了大批贫民追随,还引起了当时时任齐国君王的‘齐景公姜杵臼’的注意。
可惜,其人因为缺少实践,所有的治国方法都是只存在于理想状态的泛泛之谈,缺少实际操作方式,在被聘任为齐国客卿后没多久,就在一次诏对中被齐景公问的漏了底。
再加上其人年少清贫,养成了贪奢的性格,在被齐景公礼遇并厚待时,不仅夜夜笙歌,还曰曰豪宴,最后竟导致三月不知肉味,一心只顾享乐。
所以本性暴露的他很快就被齐景公摒弃,仓皇逃离齐国回归鲁国。
而在逃回鲁国后,其人并不甘心就此沉沦,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与反思,最终收拾心性,开始携带他身边大批追随者周游列国,试图以苦修磨炼自身的方法一边修身养性,一边效百里奚、管仲故事访问列国地里人情,找机会重新步入政坛,施展心中抱负。
可惜,他性格上的缺点虽然被他磨平,但他的主张太过空洞乏味,别说在那个法理不存的战乱年代,就是在之后大一统的和平朝代,也存在很大的实际操作缺陷。
就像空有好看花纹却没有剑刃在内的空剑鞘一样,他的学说只能用来统治人的思维,维持不了社会的真正稳定,尤其是处于纷争中的乱世。
说白了,他的学说更适合当学术教派来研究学问,不适合当治国理念。
所以,虽然其人一生致力于仕途,但终其一生也没有被当时的各国国君所接纳。
只是在其死后,被其身边的追随者们当做人生信仰,将他平时的一些研究与言论记载成册,以这种方式流传了下来。
一直到战国一统、秦国覆灭,意识到武力治国行不通的汉朝第七帝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才在一个学着他当初起势时的方式,在家隔着门帘教书并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的人引导下,被汉武帝刘彻引用为国策,试图用其所阐述的‘仁义理信’来束缚当时的汉朝子民,从思维上掐灭底层人的反抗思维。
可惜,人性本贪,在触及到切身利益的情况下,任何的说教法典都是虚有其表的纸老虎。
再加上他的主张本身就缺少实际支撑,又被后世一些故意迎合上位的既得利益者恶意篡改。
导致传至后世明清时,其本人原先的教义已经面目全非,成了一些当朝表里不一的既得利益者拿来标榜自己,粉饰太平的空谈,不仅让华夏文明裹足不前,还险些让后世华夏人被外族灭种。
所以,后世有人将其定义为:历史的圣人,华夏的罪人——老夫子孔丘。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君子六御,唯独缺德。”
…
【第六位: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战场规则的男人——东方兵家始祖,兵家至圣:孙武。】
孙武本为陈国公子‘陈完’之后,其祖‘陈完’因内乱避祸于齐国,传至其祖父‘田书’这一代时,田书为齐国伐‘莒’有功,被齐国赐姓孙。
公元前532年,齐国内乱,孙武效其祖‘陈完’故事,避乱南下逃到吴国。
吴王阖闾即位后,其人经从楚国叛逃而来的挚友伍子胥举荐,以兵法十三篇为代价成为吴国的将军。
公元前508年,吴王阖闾采用其人‘伐交’战略,策动桐国叛楚。
而后又用‘将计就计’之计,以‘替楚伐桐’为由突袭楚国驻扎的豫章,一举活捉楚国驻守在巢城的守巢大夫‘公子繁’。
并以‘就食于敌’之计乘胜追击,一举攻入楚都‘郢城’,助其好友伍子胥达成灭楚夙愿的同时,也助吴国这个化外之国一举登顶春秋小霸王之位。
因其从战略、战术、后勤、经济、人心等各方面完美诠释了战争的严肃与残酷。
导致后世华夏人一改对战争的认知,摒弃了商周时期贵族式战场风格,故而其人被后世人尊称为:东方兵家始祖,兵家至圣——孙武。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至下攻城,战场交兵,当先算败再算胜,此乃不败之道也。”
…
【第七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灭其满门——白发魔头:伍子胥。】
公元前522年,时任楚国太子师的楚国连尹‘伍奢’因阻拦楚平王废长立幼而被楚平王坑杀。
其长子‘伍尚’随祸殒命,次子‘伍子胥’则随楚世子‘建’逃奔宋国。
恰逢宋国内乱,其人又伙同世子‘建’转投郑国。
岂料世子‘建’与晋国大夫‘中行寅’合谋刺杀郑定公谋事不密被杀,其人也被牵连。
无奈之下,其与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乔庄成乞丐流窜到楚国的世仇吴国。
恰逢吴国也在内讧,公子‘光’不满公子‘僚’的‘篡位继立’,试图谋反。
其人便将身边跟随的力士‘专诸’进献于公子光,并在借专诸之力助公子光成功刺杀‘吴王僚’后,顺势水涨船高,成为吴国大卿。
随后,其人于公元前511年以‘吴子叛楚’为由,伙同孙武出兵攻楚,并于五年后成功攻破楚都‘郢都’灭楚复仇。
但由于其人报仇的手段太过酷烈,不仅以一人之力带异国之兵平灭自己的母国,还在事后为了泄恨,将楚平王尸身从棺椁中拖出当众鞭尸。
这种罔悖人伦的报复方式太过狠毒,所以其人被后世史书称之为:白发魔头——伍子胥。
“今日之仇,我伍子胥记下了!”
…
【第八位:放虎归山终为患,打蛇不死随棍上——忍者神龟:勾践。】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践’上位。
当时已经在伍子胥与孙武的辅佐下平灭楚国,一举称霸东南的吴王‘阖闾’得知消息,试图趁越国内部君权交割之计吞灭越国,便兴兵伐越。
结果就在两军对垒时,越王‘勾践’突然派其国内罪犯排成三排走到他面前,一边给他唱祝词,一边横刀自刎。
吴王阖闾被这一幕给搞懵逼了,不仅是他,他麾下的大军也懵逼了。
结果就在他们傻眼时,勾践突然派遣大军突袭,吴军猝不及防下一战而败。
吴王阖闾本人更是被越国大夫‘灵姑浮’斩落了大脚趾,最终伤口感染而死。
其子‘夫差’继位后,为了报其父阖闾被勾践戏耍之仇,开始兴兵大举进攻越国。
勾践为了扭转颓势,先发制人,结果被伍子胥与孙武以夜袭的方式困在了会稽山顶。
无奈下,勾践向夫差请和,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应允,将其收为马夫为质驱使。
入吴后,其人为了取信于夫差,不仅为夫差牵蹬坠马,还在夫差生病期间尝其人粪便为其诊病。
而他这种震古烁今的举动,不仅让吴国上下震动,也让夫差对他另眼相看,最终准许他回归吴国。
回国后,此人为了报复吴国,卧薪尝胆,日夜不缀,最终于吴国北上与晋国争雄时趁机攻入吴国,并在几年后成功逼死夫差覆灭吴国。
而因其在吴国为质期间的行为太过惊世骇俗,所以被后世人戏称为:忍者神龟,勾践。
“成大事者,当不拘小节也,只要能让孤复国,莫说牵蹬坠马,就是给你为奴为婢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