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一点我其实想了好久,不知道该怎么写,不管是以刘备的角度,还是以外人身份带入刘备的角度去看待,都不好入手。
后面重新看了三国志先主传,陈寿的评价:“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连续看了好多遍,又看了出师表诸葛亮所写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然后又查了很多人对于两人关系的解读,还有研究,包括对诸葛亮性格以及做事方式的推测。
又看了三国志关于诸葛亮的最后记载:
十二年春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想到了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的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忍不住叹气好久,想到写这本小说的本意就为了尽快平定天下,之所以不选曹操,是查了曹操实行的规章制度,真不把百姓当人看,鲁迅先生说的吃人场景,赫然出现在眼前。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想到了这本小说虽然是按照史料推演,但他还是一本小说,而里面的主角刘备已经承受了很多事情了,没有任何人能替他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