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现在的文人士大夫不是真正的文人士大夫。
他要做的是教导出一批武能杀敌,文能治国;心怀家国天下,忠君为民的文人士大夫。他们应该是辛弃疾、文天祥、陆秀夫。而不是原来历史中贪生怕死,嘴里念着仁义道德之乎者也,实际上尽做些祸国害民的文人士大夫。
随后,赵匡胤立下了新的遗训:
善待柴氏;
不断抑制兼并;
文武并重,防范只会无病呻吟的文人,杜绝骄兵悍将;
会治国的治国,会打仗的打仗;
不得收取苛捐杂税;
不得对外族卑躬屈膝!
后代儿孙能做到什么程度他管不了,但如今只要他活着,朝堂内就得这么办!
至于赵佶、赵桓和赵构三傻回去后做了什么他已经不关心了。如果他们正常人的脑子,就不会一个靖康之耻,一个蜗居江南。
——
明朝
朱元璋近日苦思冥想,实在想不出来到底是第几辈出的朱祁镇。
正巧此时李善长修订完成《明皇祖训》,按照皇帝的要求,增加了给那些皇子皇孙们起名的内容,按照五行相生原则,循环往复,用不断绝。
他只是选取了一些字句,最终还是要皇帝决定。
“我给子孙都把名字起好了,虽然亲王不许参政,不过好生供养着就行。当富贵闲人,只要不被饿死,不遭我小时候的罪就行。”
朱元璋把修订好的《明皇祖训》给马皇后看,指着几个嫡子的名字道:“咱们的儿子跟那些小子肯定不一样。”
马皇后想起皇帝对五个嫡子的安排,再凝神细看,“皇子皇孙那么多,将来如果遇到天灾,户部会不会吃紧?”
“这有什么,要是几个子孙都养不起,那还当什么皇帝!”朱元璋不以为意。
他小时候受够了忍饥挨饿的苦,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子孙还要挨饿受冻。虽然他最喜欢跟马皇后生的五个儿子,但其他儿子好歹是他的血脉,也不能太过亏待。
“老四家的,‘高瞻祈见祐’,之前天音说的是‘朱祁镇’,再按照五行推论……”
朱元璋惊到:“堡宗竟然是老四家的?不可能!”
他对朱标寄予厚望,只要自己死了,朱标就是下一个皇帝。就算老大想当皇帝,他也可以放权当太上皇,带着妻子回老家种种地。
他怎么可能传位给老四!他又不是废长立幼的笨蛋!
马皇后也觉得丈夫不可能传位老四,说到底他还是一个宗法观念相当重的人,不可能绕过嫡长子去立嫡四子,更不用说老大相当优秀,是最合格的继承人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