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不是将军无能,是他赵匡胤和后世皇帝庸弱!
张宪见赵匡胤脸色煞白,心道可能是他想起了家中的姊妹。
三日后,赵匡胤送走了张宪。
“愿君金榜题名,展鸿鹄之志!”赵匡胤道,以张宪的才学,必能高中。如果没有战乱,他这一生会天南海北地为官,实现他心中的青云志。
可是三年后天下大乱,张宪文韬武略,要么战死疆场,要么在官场郁郁而终。
不管怎么说,再见恐怕难了。
赵匡胤没有想到,两个月后,张宪落寞地回到了家乡。
“陛下知道我擅长刀剑,就让我回家种地了。”张宪仰头痛饮,他想过自己名落孙山,唯独没有想到皇帝厌恶武人到如此地步!
“皇帝是蠢……怎么回事?”赵匡胤憋住已经到了嘴边的斥责,愤然道。
张宪道:“陛下说,我要是用了你,百姓都跟你一样好刀剑,那大宋怕是要亡了。”
赵匡胤忍无可忍,痛斥道:“李兄生长在代州,与契丹咫尺之隔,代州之人学武艺傍身有什么不对!怎么还有偏见?”
“再说,没有武人,将来契丹南侵,大宋才真的要亡!”
赵二到底生了什么蠢货!
北方蛮夷蠢蠢欲动,他还自断臂膀!赵家人当什么都好,当皇帝就是个错!
安抚了张宪后,赵匡胤回到军营,却被军营副将叫去,让他立刻解散正在训练的两队人马。
“为何突然解散?”他训练两队人马不过一百人,经过了统领的允许,没日没夜地训练,就像希望将来发展壮大,解决契丹女真。
“媪相率兵来太原驻守,代州的秀才举人去拜见,说漏了嘴。”
媪相就是童贯。
赵匡胤还想争取一下,“可是,契丹虽然逐渐衰败,女真正强势,将来必成大患啊!”
副将警告他:“你再训练兵士,恐怕等不到女真南下就没命了。再说了,大宋立国一百五十年,你见过那个武将能忤逆皇帝的?土地丢了就丢了,皇帝都不在乎,我们这些混口饭吃的小兵有什么好在乎的。打起仗来保命才是最要紧的!”
赵匡胤也明白拗不过上边的意思,失魂落魄回到营帐。
平日与他交好的同伴劝说他,“保家卫国算得上什么好男儿,只有东华门外考上状元的文人才是好男儿。祖宗不是都说过了嘛,你是个知书识礼的,怎么不懂这个道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