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懦弱的二皇子和愚钝的三皇子成了最经常见到皇帝的人,其他皇子偶尔才能见一面,并不十分了解皇帝真正的身体情况。
在原主的印象里,皇帝只是老了,有些精力不济。臣子似乎都生怕他驾崩时没定继承人,所以特别着急,天天催他赶紧立储。
这一点原主其实不太理解,因为他见到的皇帝都是挺精神的。就像那种精神矍铄的老人家,并没有老态和疲态。
原主哪里知道这是皇帝故意在他面前表现出来的样子。
秦政这次去见皇帝,就看出了对方极力掩藏的疲惫虚弱。虽然依旧强撑着处理国事,身体却是真的不太好了。
他在二皇子跟前似乎不怎么伪装,拿准了二皇子不敢出去乱说。可惜二皇子换了个芯子,秦政扭头就告诉儿子了。
皇帝的身体状况瞒不过皇后,这也是皇后如此焦急的原因。她不得不防备原主,她甚至比皇帝更防备原主。
过几个月皇帝一死了之,皇后才是那个接替他掌权的人。
夫妻俩说好了要找个好拿捏的皇子生下皇孙,再让皇后亲自教养长大。这样等孩子长大了,就不会只念生父和亲祖父、不念他们这对养祖父母。
历朝历代多的是小宗承继大宗之后重新认回原祖宗的,被承继的大宗实际上还是断了传承。前朝有个最过分的,居然还力排众议把自己生父的牌位塞进了太庙。
帝后接受不了这种情况。
所以他们宁愿找个没本事的皇子继承皇位,也不考虑手段厉害的。他们只在乎自己的利益,皇朝如何不重要,又不可能直接亡国。
这是老皇帝的想法,皇后想得还要更多一些。比如新帝的孩子培养长大后,她也依旧不愿意让出权柄,打算一直捏着。
皇后嘴上答应帮皇帝培养皇孙,心里打的是自己垂帘听政的主意。
秦政分析道:
「皇帝未必没看出她的心思,不过夺的是他兄弟子嗣的权柄,他也就没那么在意了。皇后无子,她也没有武周皇帝那般篡位的本事,颠覆不了自家江山。」
扶苏很是认同:
「未来挨骂也是皇后挨骂,明明是帝后二人一起商量出来的策略,但皇后揽权就会被骂牝鸡司晨,和他这早死的皇帝没有关系。」
秦政回忆了一下皇后的作风:
「她最近有些急了,皇帝给了她很多压力。」
皇帝应该有故意在她跟前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隐晦地提点她防备六皇子等人。这样即便皇帝自己没空收拾侄子们,也有皇后帮他出面。
最近朝中经常有臣子弹劾后宫干政,便是因为皇后的动作越来越大。
可照秦政看来,皇帝还真没病到管不住后宫的程度。他不管不就是默许?对外还要假装是皇后一人的行为,典型的既要又要。
都是当过皇帝的人,谁不知道谁。
一个皇帝的权柄有多大,父子俩是能感受出来的。哪怕老皇帝在面对文人士大夫的时候话语权不足,也不影响他对后宫女眷的绝对支配权。
甚至越是在前朝占不到上风,就越要在后宫做那个掌控一切的天。
扶苏念头一转:
「皇帝比皇后精明一些,留着他只会布置更多的后手,不知道还会撺掇皇后做出什么事情来。阿父,你看呢?」
秦政提醒儿子:
「他对宫中的掌控较深,不要轻举妄动。」
除非有把握不被发现。
扶苏太喜欢干脆利落地解决问题了,慢吞吞跟你玩阴谋费时费力。尤其是实力上去之后,越发不耐烦徐徐图之。
秦政以前觉得儿子行事隐忍、暗中筹谋,更像庄襄王一些。后来发现这小子纯粹是没条件简单粗暴地硬刚,一旦有条件了,他才不跟你玩弯弯绕绕的。
但仔细想想,秦王不都是这样?
孝公在得到商鞅之前,也挺沉稳克制的,后来大秦就开始出去打人了。庄襄王更甚,在赵国的时候有多谦逊,当上秦王后打赵国就打得有多狠。
始皇帝自己同样是这种画风,大一统前还会玩点阴谋手段,委婉地达成目的。大一统后直接不装了,政令多是强行推下去的。
所以好像也没资格说儿子哪里不好。
秦政选择转移话题:
「皇帝时日无多,不必动他,他自会早早离世。」
扶苏有些意外:
「阿父看出什么了?」
秦政答道:
「他眉宇间有死气。」
可能是属于神明的能力在一点点觉醒和领悟,秦政现在能够观人气运了。
以前也能,却是要通过玄学手段。比如施展望气之术,或者进行掐算。看得倒也很准,只是没现在这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