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笑逐颜开,“陛下好主意!”
张祯也不想扫他们的兴,笑道,“好呀。”
反正需要用的时候,她绝不和他们客气。
所以想分就分吧。
小皇帝大概还不知道一件事,远征军各位将领给她和吕布送的年礼,远超送他的那一份。
宝石金银、珠玉奇珍,见多了也就那样,激不起她心头涟漪。
她更感兴趣的,是他们带回来的各类种子,粮种、菜种、花种,应有尽有。
刘协又兴致勃勃地道,“明年开春,再建十个宝库!”
张祯不但没有异议,还要再建五个大粮仓。
明年,辽东三郡的六年免赋期就到了!
那儿的粮食,这六年来一直大丰收,田赋很可观。
还有诸葛亮那边,已经完成了清查工作,回京复命。
总人口近五千万,比四十多年前,永寿年间的人口略少。
但按照正常规律,应该比那时多几百万才对。
没能增加,就是因为天灾人祸。
各州各县加起来的隐户数量,竟然有一百多万,相当于朝廷多得一个州。
并且世族的部曲、仆役也都上了户籍黄册,往后须纳税。
也许,五个粮仓不够,得六个,六六大顺。
不,还是建八个吧。
八八八,一路发。
——
没几日正旦大朝,比往年更为奢华。
这是盛安七年。
刚开春,张祯便着手一件早已想做的大事,改革官制。
召开数十次小朝会,汇聚朝中公卿,经过三个多月的商讨,改旧制为内阁八部军府制。
八部,指的是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工部、商部、学部、外事部。
前五部不用多说,商部管的是商务,如盐政。
学部是教育部,管的是太学,以及未来将要建的小学、中学、各种专业学院。
外事部,顾名思义,处理外族、外邦事务。
若有这八部未能涵盖的单一事项,另置特使。
内阁设三位丞相,左相为尊,右相、前相为辅,统辖八部,治理国政。
军府,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兵部,最高长官为大将军,与丞相平级,受内阁节制。
乱七八糟的将军封号,军衔军职,张祯也协助吕布逐一理顺。
现有的公卿,如太尉、司徒、太常等,将只是荣誉虚衔,并无实权,可兼任。
王、侯等爵位,取消封地,保留食邑。
不过,食邑所得,并不是庶民直接交付,而是由朝廷分配。
交过这一项税赋的庶民,也不必再向朝廷纳相应的田赋。
地方上,继续施行州、郡、县三级,官吏名称、级别,也做了一番梳理。
对于君权,做出了极大的限制。
皇帝至高无上,拥有提议权、否决权,对三位丞相和大将军的任命权,但不得直接插手政务。
换言之,皇帝只需高高坐在龙椅之上,朝廷交给内阁。
刘协默然好一会儿,道,“皇姐,这样一来,汉室便能绵延许久?”
他记得以前问过皇姐,如何才能永远延续下去。
皇姐跟他说了很多话。
那时他不太懂,后来逐渐懂得。
张祯沉吟道,“我也无法肯定,但总比别的好。”
她考虑过很多体制,却都不太合适,有的过于超前,有的自身有缺陷,有的不现实。
只能如此。
总之她尽力了。
刘协笑道,“那便这样罢,我相信皇姐!”
其实他无所谓,因为他早已当上甩手皇帝,还当得很愉悦。
只是这么大的事儿,总得替子孙后代问一问。
第490章 大汉律与汉月报
张祯改革官制,基本没遇到什么阻碍。
一方面是因为她执政日久,威望早成,无人与她作对。
况且改制后职权更为清晰、更为细致,众人没有反对的理由。
另一方面,是因为新的官制创造了大量的官位。
谁家还没个想入仕的亲眷子弟?官位越多,于大家越有利。
因而都抱着支持的态度。
官制定好,下一步便是往里填人。
张祯自任左丞相,任命王允为右相,贾诩为前相。
八部首官为尚书,另有左、右侍郎。
吏部尚书,任命原冀州知州荀彧,左侍郎许攸,右侍郎原大将军府幕僚王浩,再将原冀州刺史田丰提为知州,刺史则由朝廷另外派人。
户部尚书,任命原大司农张义,左侍郎崔丹,右侍郎张祯之兄张祈。
礼部尚书,任命原北海相孔融,“北海相”这类官职,往后予以取缔,左侍郎刘表,右侍郎伏完,乃是皇后之父。
刑部尚书,任命荀彧举荐的陈群,左侍郎袁绍,右侍郎张松。
工部尚书,任命墨家传人台舒,他不会当官没关系,有幕僚,左侍郎李严,右侍郎秦书。
商部尚书,任命诸葛亮,左侍郎法正,右侍郎原侍中郑习,也是皇甫六郎的表兄。
学部尚书,任命蔡邕,左侍郎蔡琰,右侍郎祢衡。
外事部尚书,由西北经略使曹操兼任,郭嘉兼任右侍郎,诸葛亮兼左侍郎,曹操不在朝中时,他和郭嘉代管外事部。
各部其余官职,由通过考核的太学生及民间征召的俊才充任。
但并未一次性到位,空缺着一部分,待有了合适的人选再任命。
军府也自有一套体系,含戍卫、开拓之职,节制天下兵马。
除此之外,保留了少府,负责皇室事务,由内阁监管。
之后张祯召集王允、荀彧、蔡邕、蔡琰、陈群、诸葛亮等人,修订《大汉律》,以律法的形式,明确了官制、君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