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焉、袁绍、袁术三人听闻,大为眼红,我们比刘表那厮差什么?
什么都不差!
也去找了蔡邕,被无情拒绝。
袁氏兄弟,蔡邕不认为他们有当博士的资格。
至于刘焉,你先好好活着,比什么都强。
他也在刘焉身上下了注。
不厚道,但有趣。
刘表得知他们落选,喜上眉梢,七分的愉悦增加到十分,饭都多吃了一碗。
仿佛焕发了第二次青春。
不炫耀是不可能的,几乎每日都与两袁偶遇。
袁氏兄弟气急败坏,又避不开,同仇敌忾之下,兄弟感情都真挚了一些。
刘表不去刘焉面前,是怕真把他气死,自己赌注落空。
太学授课的内容,蔡邕也和张祯、博士们商讨定好了。
总体来说,儒家为主,法家为辅,墨家、农家选修。
儒学大师最多也最好找,法家就由蔡邕和他的几名弟子紧急补课,临时上岗。
墨家,最合适的人选是台舒和他儿子台息。
但台舒拙于言辞,台息最厌蠢人,都不愿意担任博士,只答应偶尔去讲几堂课。
张祯给他们的定位是客座教授,她自己也是。
另从墨家同门中挑选了祝韵、陈武为授课博士。
相较而言,这两人算得上能说会道。
两人受宠若惊,晕晕乎乎,他们只不过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工匠,竟然能去太学给太学生们授课?!
这会不会是做梦?
台舒听他们这么说,严厉地训斥了一顿,“什么工匠?墨家传人!咱们是墨家传人!好好教,不许丢了墨家的脸!”
神悦跟他说此事的时候,他震惊狂喜,眼泪都流下来了。
自秦之后,这是墨家首次光明正大出现在人前!
他没料错,神悦果真是墨家之望!
又嘱咐祝韵、陈武,到了太学自重身份,不可轻贱了自个儿!
须知,他们现在代表的不只是自己,还有墨家!
祝、陈二人郑重应了,按照张祯所教,每日准备教案。
他们的教案不仅是理论知识,还有实物实操。
墨家内部一片欢腾,农家却是惊多于喜。
氾先结结巴巴地道,“让我去太学授课?不不不,我不会!”
他虽有家传,也只是个老农,哪配去太学。
光是想想那场景,他就喘不上气。
张祯又去找卫成。
卫成脚一软,扶着门苦笑道,“千岁娘娘,你高看我了,我一个泥腿子,怎么敢在那么多贵人面前说话!”
其实他已经有了官职,但内心深处,觉得自己还是农夫。
张祯见他如此,也勉强不得,看向胞兄张五郎。
张五郎一拍胸脯,“妹妹放心,还有我!”
讲别的他不行,农学么,他现在略有心得。
张祯莞尔一笑。
又从课农司找了两人,都授为太学博士。
她非要在太学设置农学,一是为了彰显朝廷重视稼穑农桑,二是为了让未来的官员们知道,农耕不易。
蔡邕还请了一位特殊的客座教授,孔融。
这等与文化相关的盛事,怎能少得了孔氏后人?
如果说蔡邕是文坛领袖的话,那么孔融就是蔡邕之后的继任者,又有姓氏加持,名望极高。
蔡邕与其是好友,早就去信说明,邀他来京。
孔融也十分关注此事,安排好北海事务,就带着一群名士好友来了长安。
祢衡是他忘年交,两人见面,自有一番感触。
当年祢衡来大将军府,是孔融举荐的,孔融还拜托蔡邕照拂祢衡。
蔡邕初期也想照拂的,奈何祢衡太狂太癫,实在说不到一块儿,并未成为另一对忘年之交。
孔融还专门拜访了张祯,两人相谈甚欢。
第413章 皇姐,天下尽归汉土之后,又该怎么办呢?
张祯眼中的孔融,不是古板老夫子,而是一位妙语如珠、言谈有趣的洒脱学者,并非蔡邕那种风格,更近于祢衡。
难怪两人能成为朋友。
孔融眼中的张祯,则是智慧通达,神韵天成,气度不凡,简言之,负担得起大汉朝堂。
对彼此的印象都极好。
张祯还带他去皇庄实验田,看了培育中的北海三号。
又告诉他,北海三号有望成为最高产的稻种,惠泽天下。
而这都是因为他当初送来了野生稻谷,他于社稷、于百姓有大功。
孔融愕然,望着实验田中正处于灌浆期的稻谷,先是大笑,后是大哭,继而又拍手大笑。
张祯知道这是名士风范,稳得住,陪同的氾先、卫成、张五郎却以为这老头犯病,吓了一跳。
离开皇庄时,孔融拍着张祯的肩,笑道,“世间多豪杰,多英才,真正在意民生疾苦的,唯子一人!”
张祯正色道,“先生若不在意民生疾苦,那年又怎会送野稻?”
孔融由衷叹道,“我比不得你!”
他送野稻,只是恰巧找到,顺便送来。
她率人培育北海三号,却是殚精竭虑,用心良苦。
张祯:“众人拾柴火焰高!”
孔融凝视着她,“所以重建太学?”
张祯:“是!”
孔融连赞三声大善。
是年八月一日,大汉太学正式重开。
恢弘的编钟鼓乐声中,三百八十二名男生、一百零九名女生,身着朝廷统一制式的青、白两色太学服饰,从清明门鱼贯而入。
每个人心里都很激动。
尤其是女生,目光相触时,都是抿唇微笑,神采飞扬。
张祯觉得她们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