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分到哪一片盐场,在给他们的“制盐新法”小册子里都有标注,绝不会弄错。
纵然如此,也有些小纠纷,但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不用官府出面,他们自己私下里就解决了。
能参与竞价夺得盐牌的,也都不是无财无势的贫门小户,通常有着雄厚的家族势力。
这也意味着,很多麻烦他们能自己处理。
另一方面,不到万不得已,盐商们并不愿意经过官府的手平息争端,怕被薅羊毛。
这也省了盐务司好多事儿。
历史上的诸葛亮,有“事必躬亲”这个特点,此时也一样,不想坐在长安听汇报,参加完白玉京选址会议,就收拾行李,直奔淮扬。
贾诩叹息,“年轻真好。”
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不像自己,想回趟老家神悦都不允许。
祢衡预感到有热闹可看,也跟诸葛亮一起去。
他这一走,长安诸多名流弹冠相庆,默默祝愿他扎根淮扬,永远不要回来。
如果不是大将军府护着,这贱嘴贱舌的竖子早被大家打扁了。
——
千百年前的阳光和大海,跟千百年后的也没有什么不同。
远方,蔚蓝的海面与天空连成一片,海天一色,美不胜收。
近处,海浪轻轻拍打着岸边,发出清脆的声响。
而离海岸稍远一些的海滩上,已经建成一片片大小相近的盐田,严格按照小册子上的步骤操作,分出了蒸发池和结晶池。
蒸发池的底部,都经过了堆筑夯实,还铺了一层干茅草。
结晶池的底部,则是铺了石块,并用石碾磙压平整。
今日是首次引海水入池,林荣和俞承都早早来到海边,准备亲自盯着这一工序。
林荣手搭凉棚,笑道,“天气真好,看样子会连着晴好几日。”
读完海水晒盐那本小册子,再听完诸葛亮的讲解,他就知道这制盐秘法看天吃饭。
如果天阴下雨,那就是颗粒无收。
好在林、俞两家都有会看天气的老仆,一合计,选了今日。
俞承也道,“是啊,近期不会落雨。”
他与林荣合力竞得的翼宿区域,位于东南,盐区则是分到了淮南盐场,恰巧就是他们原先煮海的地方。
因而地熟人熟,很快就建好了盐田。
一名管事走过来问,“两位郎君,大伙儿已准备妥当,要开沟渠了么?”
俞承:“再等会儿。”
话音刚落,就看到一行熟悉的身影走向盐田。
忙跟林荣迎上去,笑道,“诸葛校尉,祢先生,你们来了!”
祢衡一脸淡漠地点点头,林荣、俞承也不介意。
此人是什么性子,他们听说过,也亲身体验过,懒得计较。
诸葛亮微笑,“希望来得不算太晚!”
他一到淮扬,就找到林、俞两家的盐场,做实地调研。
盐田建设中,也给出了一些意见。
选择这两家,是因为对林荣、俞承印象比较好,觉得他们思路通透,为人务实。
俞承和林荣齐声笑道,“不晚,不晚!”
他们等的就是诸葛亮,见他到来,便下令开挖。
管事小跑着去传令。
便有盐工扛着锄头、木铲,沿着盐田至海边的沟渠,依次打开一个个土坝。
这些沟渠、土坝,还是诸葛亮教他们构筑的。
他以前也没接触过这种事情,但眼睛一看,心里自然而然知道该怎么做。
最后一个土坝被打开,海水便顺着沟渠,流到蒸发池里。
约莫一个时辰,所有蒸发池蓄满海水,盐工们又将土坝堵上。
林荣吁了口气,擦擦头上的汗,对诸葛亮道,“天气太热,校尉先回罢,我们在这儿看着就行。”
诸葛亮也抬手擦汗,“无妨,我也没别的事儿。”
看一眼祢衡,笑道,“正平兄,你若累了,就先回住所。”
祢衡一张脸晒得通红,倔强地摇头,“不累,不回。”
他也想看看,这盐是怎么晒出来的。
俞承看着波光粼粼的盐田,神情有些恍惚,“五、六天就能出盐?”
他不是怀疑宸王的制盐新法,若有一丝怀疑,都不会花高价购买。
是这件事情本身,太过匪夷所思,超过了他的认知。
诸葛亮:“阿姐说过,如果阳光很烈,两、三天就能出。”
俞承:“......出多少?”
诸葛亮坦率地道,“我也不知,没见过。”
但出盐是必然的。
他相信阿姐。
说话间,又有一群人走来,是附近盐区的盐商。
都是知道林、俞两家今日海水入池,特意过来观看的。
说是“附近”,其实也不是很近,但为了偷学点经验,他们愿意费这个力。
一群人在海滩上待到天黑,没看出盐田里的海水有什么变化。
倒也不慌,都知道没那么快。
第二天,海水少了些。
第三天,诸葛亮感觉海水似乎变得有些浓稠,从盐田旁边的灌木丛里,折了一小段枝条丢到池中,没有漂浮起来,便知道还不行,得继续晒。
第四天上午,诸葛亮又折了一段枝条丢进去,浮上来了。
忙叫盐工打开池底的土坝,让卤水流入结晶池。
林荣也学着他的样儿,丢了枝条进去,好奇地道,“诸葛校尉,为何丢段黄鱼茨进去,就知道能不能进行下一步?”
小册子上写了这么做,却没写缘由。
这种名叫黄鱼茨的灌木,只在盐场有,别的地方他都没见过。
诸葛亮沉吟道,“因为它能检测出卤水中的含盐量,含盐量高,黄鱼茨就能浮起来,含盐量低,就得再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