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从张祯变成刘祯,就更完美了,他到了九泉之下也能跟列祖列宗解释。
张祯叹口气,再一次强调道,“陛下,我姓张。”
真是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不但义军首领劝进,小皇帝本人也劝进了。
这是什么神操作!
刘协还要再劝,吕布皱眉道,“陛下,神悦不想姓刘。”
他也想跪拜高高在上的女皇帝张神悦,可她不愿。
谁都不能勉强她。
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张祯也将玉玺递还刘协,微微一笑,“伯和,玉玺该在你手中。”
试探也好,真心也罢,她都不要。
刘协眼睛酸涩,又哭了,“皇姐,皇姐!大将军,呜呜呜!”
张祯和吕布下意识对视。
心里浮上一个相同的念头,老刘家人可真能哭!
刘协、刘备、刘虞、刘表,个个如此!
第298章 天下初平
盛安二年的正旦大朝,比过去两年更为热闹。
各方诸侯派遣使者携带重礼,恭敬朝拜。
益州虽战火四起,刘焉和张鲁也分别派来了使者,且态度十分恭谦,深恐惹祸上身。
初平四年的正旦大朝,袁绍、袁术的使者借日食生事,欲图谋害张祯。
盛安元年的正旦大朝,使者们虽未生事,也有小心思,朝廷说要收税赋,竟有使者不敢应。
但到了今年,使者们再无“我另有其主”的想法。
天下共主就坐在龙椅上,谁还敢以身试法?
袁绍、袁术、刘表就是前车之鉴,还是活的。
乌桓那几位单于,以及公孙度也是很好的例子,死的。
再看看吕布,身高体健,威武异常,比从前更骁勇更有气势。
还有张祯,连只小鸡崽都捏不死,却能将天下英雄玩弄于股掌。
......自己敢跟他们斗么?
众使者扪心自问,觉得不敢。
替自己的东家想一想,也觉得不敢。
因此政通人和,事事顺利。
大朝会上,侍中们宣读了数道诏书。
所有北征将领、谋士,以及治疫的医者、义士及随行精兵,都得到了相应的封赏,不必细表。
张祯所举荐的人才,也按她的意思一一任命。
公孙瓒正式成为大汉东北经略使,曹操是大汉西北经略使,孙策是大汉东南经略使,张郃是大汉西南经略使。
不过,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唯有公孙瓒上任,其他人还干原来的。
纵然如此,领到诏书的张郃也大喜过望,告慰祖宗。
他只是一员普通武将,在北地虽有些名声,也不甚响亮,却因勇于自荐,与公孙瓒、曹操等人同为经略使!
这真像天上掉下的馅饼。
没看颜良、文丑等人羡慕嫉妒得脸都扭曲了?
哈哈,谁叫你们不抢先!
祢衡、杨修因劝说刘表有功,也得了中郎将的虚职。
虽无军权,往后也能称他们一声将军。
两人宠辱不惊,平静地接过诏书。
在他们心里,最大的收获不是这中郎将,而是士林的名声。
毫不夸张的说,两人一战成名,传遍大江南北!
某些老贼听到他们的名字都会抖三抖。
刘表被封为太保、武侯,三个儿子都暂为侍中。
袁术则被封为太常,其子也是侍中。
两人都听得心中一凉。
刘表想的是,自光武中兴,本朝便无太保之职,这是要将他明目张胆的闲置起来。
武侯也是虚爵,有食邑无封地。
袁术想的是,太常虽列属九卿,却是明升暗降,他执掌一方,哪耐烦管什么礼仪祭祀?
唉,看来淮南是真回不去了。
刚这么想着,就听又有诏书,皇帝任命南阳张机为寿春太守。
袁术飞快想起,这张机是张祯的族伯,治疫的大功臣。
有此美名,又有张祯相助,必然能在寿春站稳脚跟。
不由心中惨然,面上还得带笑。
——袁绍那老匹夫就在旁边看着呢,若是失仪,他肯定告状。
除了袁术和刘表,满堂皆是欢喜。
就连袁绍也不例外。
因为,长子袁谭北征有功,也加了官!
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向来是文臣武将向上攀爬的动力,如今大家看见回报,怎能不高兴?
最后是对张祯和吕布的晋封。
其地位晋无可晋,便只能加尊。
张祯的靖国长公主加“仁熙”二字,吕布的大将军加“天鸿”二字。
这不合礼制,但谁会自讨没趣地指出?
没封王就算是他们客气了!
刘协还想给他们加食邑,两人一致拒绝。
食邑万户已经很多,要是再加,必然损害到朝廷税赋。
他们压在这儿,后面的功臣也就无法过线。
张祯的家人也受到了封赏。
祖母姜老夫人被封为福安君,母亲蔡琛被封为怀宁君,胞姐如意被封为汝阳君。
大伯母杨夫人、三婶婶柳夫人,几位堂姊妹,全都被封为“善君”,也都赐了绫罗绸缎、首饰头面。
本来张泽、张淙、张泊三兄弟及儿郎们也有加官封赏,但姜老夫人上表坚辞,言道自家蒙受天恩已至极,若是再多,恐有损福德,请陛下收回成命。
这表章传出去,世人无不叹张家门风纯良。
也只有这样的张家,才能养出张神悦这样的人。
姜老夫人和张祯也有过一番长谈,意思只有一个,张家不能拖她的后腿,她要做什么,尽管去做!儿郎们若想高官厚禄,就凭自己的本事,不能带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