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那又如何?
她们擅离职守是事实,女君陷入险地也是事实。
大将军没对她们用军法,也只是因为她们是女君的人,否则肯定重责五十杖,再赶回西凉。
张祯无奈,想了想道,“那就罚你们帮我刷马一个月,雪龙和桃糯都刷!”
“诺,多谢女君!”
两人这才起身,心里都叹女君仁慈。
——
这一日终于回到长安。
小皇帝刘协不顾天气寒冷,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出城迎接。
这是自他登基以来,朝廷与诸侯的交锋中最大的胜利。
大捷,震撼朝野的大捷!
他真没想到,自己还能有这一日。
而这皆是张祯与吕布之功,他要带他们去太庙祭祀天地,敬告祖宗!
“奉先栋梁巨擎,神悦国之重器!汉室有你二人,何愁不兴!”
刘协不吝于用最重最美好的词语赞扬他们。
一手拉张祯,一手拉吕布,执手相看,无语凝噎,仿佛天底下最为亲密无间的明君忠臣。
“此为臣之本分,不敢当陛下如此夸赞!”
张祯谦虚地道。
她也知这个流程很重要,是一场喜闻乐见的政治秀,不但能安小皇帝的心,也能安大臣、百姓们的心。
便陪着刘协落泪。
吕布哭不出来,只能微微垂眸,假装自己也很感动。
袁绍看着这一幕,感觉后槽牙都酸倒了。
虚伪,虚伪得让他想吐!
带着一家人脱冠免簪,上前请罪,心里暗骂刘协多事。
为何要迎出来呢?
不迎出来,他们一家就能舒舒服服地坐在温暖的马车里,到达早已置办好的宅子再下车。
现在皇帝当面,就只能提前出来。
长安的风雪,也和冀州的一样冷啊。
心里倒不怎么慌,因为,来的路上,他已经以一百箱财物,换得吕布的承诺,保他家无事。
“陛下,老臣有罪,请陛下责罚!”
刘协对袁绍向来是痛恨又忌惮,可如今自己占了上风,倒大度了,笑道,“袁公之过,自有朝议,不急在这一时,免礼平身!”
拉着张祯和吕布同上御辇,直奔太庙。
吉祥喜乐的日子,他是一眼也不想看到袁家人。
围观百姓群情激动,胡乱呼喊。
一会儿是“陛下长乐无极”,一会儿是“大将军威武!”
还有人高呼,“火炕娘娘万福金安!”
正经叫她张大人或州牧大人的倒没多少。
对张祯和吕布的崇拜敬仰,也在这一刻达到了顶点。
关中保卫战的胜利,给了他们极大的安全感,而冀州之胜,更让他们觉得,自己生活在骁勇王师的庇护之下,什么都不怕。
身处乱世,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
从太庙回来,张祯才与父母亲人相见,自有一番悲喜契阔。
家里也盘了炕,当晚几个姐妹一起歇下,听她讲路上所见所闻,直到天明才睡着。
在家休息几日,张祯又生龙活虎地上朝了。
公卿们看她的目光,与此前不同,态度也更为热络、真诚。
张祯并不觉得奇怪。
她现在可不只是大司农丞,还是冀州牧。
谁敢小瞧一州之牧呢?
那可是手握重权的一方诸侯,比朝中三公更有份量。
况且还是冀州,地广人多、民风悍勇的冀州!
她若竖起大旗,整个东汉都得抖三抖。
当然了,她最多在脑海里幻想一下,绝不会那么做。
第214章 靖国长公主
对袁家的处理很快就下来了。
念其主动求和,不定罪名,并赐官安抚。
袁绍为太仆,九卿之一,名义上掌皇帝的舆马和马政,实际上不让他管任何实事,只是虚衔。
袁尚、袁熙都是侍中。
这是一个万金油职位,不知道封什么官时,给个侍中准没错。
能不能得到重用,全凭小皇帝说了算。
并且袁家所有人不得离京,除非有皇帝和大将军的许可,形同软禁。
不过,袁谭不在此列。
小皇帝听说袁绍险些被他气死,幸灾乐祸地笑了大半天,下诏书封他为虎贲中郎将,令其安心留在公孙瓒麾下。
对此,袁绍只有高兴的。
他也想通了,次子、三子和自己都被软禁在京中,往后难以翻出什么水花,袁家若想再兴,估计得着落在长子身上。
哪怕跟的是公孙瓒,也无关紧要。
等立了战功,再自立门户便是,例如吕布麾下的张辽。
但他老于世故,心眼多,猜得出小皇帝想看自家笑话,因此不露喜色,整天装得愁眉苦脸。
充分满足了小皇帝见不得袁家好的心理。
袁尚的心情就更复杂了。
他一向自负才高,以为袁家将在自己手里更上一层楼,没想到如今却要指望袁谭。
真是世事无常呐。
处理完袁家,便是大封功臣。
曹操、陶谦、刘备、孙策等都赏了爵位,没有封地的那种,俸禄也不实发,属于荣誉。
他们麾下的大将,凡有战功都晋升为将军。
反正这时候将军满天飞,少几个多几个都不打紧。
朝中大臣们也不在意,他们在意的,是对吕布一系的封赏。
陈宫、贾诩都官升一级,晋为金紫光禄大夫,其余将官幕僚,也都各有封赏。
吕布则被晋为关内侯,食邑万户,加节,传斧钺、虎贲,并赐三不朝,即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一整套权臣标配。
虽然吕布事实上早已三不朝,但小皇帝这般郑重其事地下诏,意味着他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