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她心机深沉,又实在不像。
张辽绕了几大圈,也没套出什么有用的,那还不如直接问。
张祯点头承认,“蔡中郎是贫道的堂叔祖。”
董卓想拉拢蔡邕,三日之内,授其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封高阳乡侯。
世人多称蔡中郎。
高顺:“那道长此来,是受蔡中郎所遣?”
查了张祯的家世,他跟张辽都认为这是最大的可能。
三清点化什么的,不过是为了引起将军的重视,这也无可厚非。
张祯:“非也。”
高顺:“......不是?”
他们都以为是,还做好了同意的准备。
将军能和董卓、王允结盟,当然也能和蔡邕结盟。
蔡邕虽无兵权,在士林的名声比王允大得多,否则董卓也不会挖空心思笼络他。
张辽试探道,“那是,皇甫家?”
为查张祯,高顺动用了斥候营,查出张家许多事。
因而得知皇甫六郎倾慕于张祯,想娶她为妻。
她会被王家女郎设计摔破头,也是因此而起。
难说这两家私底下有什么谋划。
张祯无语,“不是。”
怀疑她是蔡邕派来的,还情有可原,毕竟她娘姓蔡。
和皇甫家有什么关系?
第14章 虽然人在现场,却感觉自己错过很多
不是蔡家,不是皇甫家,还能是谁呢?
高顺毫无头绪。
目视张祯,认真地道,“浮云道长,还望坦诚以告,你奉谁之命?”
张祯也很认真,“高将军,没有人指使我。一切所为,出自本心。”
就算穿上道袍,他们还是将她视为闺阁弱女,仿佛没有独立的思维和行动能力,只能依附于父兄和未来的夫君。
但她不气馁,这件事情本来就不容易。
高顺:“可是......”
吕布出声打断,“好了!”
张神悦为他而来,老高为何就是不信?
文远也不信,真是岂有此理。
嫉妒,使他们面目丑陋。
强行收敛一身煞气,和蔼地道,“神悦,某有一事,要问计于你。”
想当谋士,就让我看看你的能耐。
张祯:“将军请讲!”
这样才对嘛,有那质疑的时间,不如来点儿真格的。
吕布:“王司徒令我尽快动手,我当如何?”
张祯脸上露出笑容。
昨日只是略略提及,今日终于上了戏肉。
“将军必杀董卓,但在那之前,将军还需做到一件事。”
吕布:“何事?”
高顺与张辽也凝神听着。
张祯:“诏书!”
历史上的吕布,也是要到了诏书才行动,由此可见他并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蠢。
但诏书是由王允替他要来的。
这一次,张祯想让他略过王允,直接与小皇帝刘协搭上线。
做生意的都知道,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收获会更大。
“将军,你能见到陛下么?”
吕布:“能。”
高顺若有所思,“道长的意思是?”
张祯一笑,“咱们匡扶汉室,陛下才是最大最可靠的盟友。”
曹老板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吕布为啥不可以?
只不过,曹操用天子挟制诸侯,最后把自己也挟制住了,在世时始终未能称帝,心里想必很遗憾。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计谋,最早是谋士沮授为袁绍提出来的,袁绍没采纳。
后来荀彧献此计于曹操,曹操采纳了,从此有了战略优势。
但也有了掣肘。
爷爷说,荀彧是汉室忠臣,这是他的阳谋。
高顺迟疑道,“将军虽能见到陛下,却不亲近。”
这也在张祯预料当中。
董卓怎么可能允许手握重兵的部属与小皇帝亲近?
他就不怕第二个董卓出现?
“但我相信将军能得陛下信重!”
张祯看向吕布,目光中有着不加掩饰的崇拜和信赖。
吕布被她看得心中一热,面不改色地说了句假话,“陛下对我,确实信重有加。”
其实小皇帝怕他怕得要命。
某次董卓派他送小皇帝回宫,小皇帝吓得面如土色。
张祯像是听不出他在撒谎,笑道,“想来也如此。请将军于无人时陈情陛下,索要诏书。”
吕布:“......陛下虽信我,却极为胆小,未必肯下诏。”
张祯笑道:“将军赤胆忠心,与陛下细说分明,他没有理由不下诏。”
她是可以教吕布说服刘协的话术,但如果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好,也没资格当她的工具人,她会趁早另找一个。
何况,刘协胆小吗?
不,一点儿也不。
他要真的胆小,能下衣带诏?能与那么多权臣周旋多年?
吕布认同道,“此言甚是。”
小道姑说得对,他赤胆忠心,小皇帝理应信他。
若是不信,就是小皇帝的错,他会监督其改正。
张祯:“贫道等候将军好消息!”
有了小皇帝的诏书,不但能跟小皇帝形成事实上的结盟,还能免除“以子弑父”的恶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华夏封建伦理观中,君臣关系大于父子关系。
换句话说,刺杀董卓是皇帝的命令,吕布奉令行事,没有道德上的瑕疵,属于忠君体国,大义灭亲。
张飞再想骂他“三姓家奴”,就得先掂量掂量。
吕布哈哈大笑,又开始给她斟酒,“诛杀董卓之后,又当如何?”
张祯一挥手,“统领文武,肃清朝纲,安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