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议事厅内破困局,逆袭之路展新途
议事厅内,檀香袅袅,气氛却凝重得令人窒息。
林诗雅步入其中,环视四周,只见几张熟悉的面孔——刘礼部侍郎,陈老学士,李御史,还有几位不曾谋面的大臣。
他们的目光如同探照灯般,在她身上来回扫视,让她感到如芒在背。
“林状元,你可知为何来此?”陈老学士率先发问,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悦。
林诗雅心知肚明,这议事厅,便是她新一轮考验的战场。
她微微躬身,语气恭敬:“学生不知,还请大人明示。”
“哼,明示?”王竞争者冷笑一声,从袖中掏出一张纸,“你文渊阁的回答,句句迎合上意,莫非是想以此讨好考官,获取不当利益?”他将那张纸甩在桌上,纸张滑过桌面,发出刺耳的声响,如同一道惊雷,在寂静的议事厅炸开。
赵谋士随即附和:“不错,林状元的回答,看似高深,实则空洞,不过是些华而不实的辞藻堆砌,毫无真才实学。”他言辞犀利,句句直指林诗雅的要害。
几位大臣开始窃窃私语,质疑的目光纷纷投向林诗雅。
她感到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仿佛掉入了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
她深吸一口气,努力保持镇定,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王竞争者脸上,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王大人此言差矣,”林诗雅的声音清脆而有力,在议事厅内回荡,“学生所答,皆出自肺腑,何来讨好之说?”她顿了顿,目光转向赵谋士,“至于赵先生所言‘华而不实’,学生不敢苟同。不知赵先生可否指出,学生哪些言辞空洞,哪些论述缺乏真才实学?”
赵谋士脸色一僵,他本想借此机会抹黑林诗雅,却没想到她会如此反问。
他支支吾吾,一时语塞。
王竞争者见状,连忙上前解围:“林状元,你巧言善辩,颠倒黑白,莫非是想蒙混过关?”
“蒙混过关?”林诗雅冷笑一声,“王大人未指出学生何处‘巧言善辩’,何处‘颠倒黑白’,便如此武断,未免有失公允。”她眼神锐利,直视王竞争者,“莫非,王大人是心虚了?”
王竞争者脸色涨红,怒目圆睁:“你……”
“够了!”一直沉默不语的李御史突然开口,他目光如炬,扫视众人,“此事,还需仔细调查,切不可妄下结论。”他转向林诗雅,“林状元,你且先退下,等候传唤。”
林诗雅微微躬身,转身离去。
走到门口时,她突然停下脚步,回头说道:“诸位大人,真相终会大白,学生拭目以待。”她的声音平静而坚定,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寒意。
林诗雅走出议事厅,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冰冷的空气灌入肺腑,让她略微混沌的头脑清醒了几分。
她没有直接回府,而是转身走向御花园,她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好好思考接下来的应对之策。
议事厅内,林诗雅一番“示弱”之举,令原本胸有成竹的王竞争者和赵谋士如同被一盆冷水浇了个透心凉。
他们精心策划的攻势,如同打在棉花上,软绵绵的,毫无作用。
“诸位大人,学生的回答或许确有不足之处,”林诗雅语气诚恳,眉宇间带着一丝自省,“但学生敢问,这世上可有完美无缺的答卷?”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语塞。
陈老学士捋了捋胡须,目光中闪过一丝疑惑。
就连一直咄咄逼人的王竞争者,也愣住了,他没想到林诗雅会如此坦然地承认自己的不足。
林诗雅顿了顿,语气逐渐变得坚定:“科举取士,贵在公平公正,更在于选拔人才的多样性。学生的回答,或许不够完美,但它体现了学生独特的见解和思考方式。这不正符合科举选拔人才的初衷吗?”
她环视众人,目光灼灼:“诸位大人皆是饱读诗书之士,想必都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墨守成规,只会扼杀创新,阻碍进步。今日诸位大人以‘迎合上意’、‘华而不实’等莫须有的罪名指责学生,难道就不怕寒了天下学子的心吗?”
林诗雅的话掷地有声,在议事厅内回荡。
大臣们开始窃窃私语,他们重新审视林诗雅,眼神中多了几分钦佩和赞赏。
陈老学士沉吟片刻,缓缓开口道:“林状元所言,确有几分道理。科举取士,不应拘泥于形式,更应注重实质。”
刘礼部侍郎也点了点头:“林状元的回答,虽然有些不合常规,但也展现了她独特的才华和见解。”
眼见局势逆转,王竞争者脸色铁青,他狠狠地瞪了赵谋士一眼,低声怒斥:“废物!”赵谋士脸色苍白,汗如雨下,他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任何反驳之词。
林诗雅嘴角微扬,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
她知道,这场危机,她已经成功化解。
李御史清了清嗓子,说道:“此事,还需要进一步调查,林状元,你先回去等候消息吧。”
林诗雅微微躬身,转身离去,走到门口时,她停下脚步,回头说道:“诸位大人,学生相信,公道自在人心。”语毕,她不再停留,径直离去,留下议事厅内众人面面相觑。
陈老学士看着林诗雅离去的背影,捻须沉吟:“此女,不简单啊……”林诗雅离开议事厅后,几位老臣仍旧心有不甘。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重重地哼了一声:“不过一介黄毛丫头,如此狂妄!我朝向来注重资历,岂容她如此轻视!”
另一位老臣附和道:“正是!想我等寒窗苦读数十载,才得一官半职。她年纪轻轻,就妄想一步登天,简直是痴人说梦!”他用力地将茶盏顿在桌上,茶水溅出,在光滑的桌面上荡漾开来,如同他此刻波动的情绪。
“诸位大人所言,学生不敢苟同。”林诗雅去而复返,清脆的声音在议事厅内响起,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定。
她缓步走到厅中,脊背挺直,目光炯炯,如同一位即将出征的将军。
“资历固然重要,但并非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林诗雅的声音掷地有声,“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年少成名,为国家建功立业。难道就因为他们年轻,就否定他们的功绩吗?”
“姜尚八十遇文王,方拜为相,最终助周伐纣,成就一代霸业。”林诗雅侃侃而谈,声音中充满了力量,“甘罗十二为秦相,出使赵国,不费一兵一卒,便使赵国割让五城。难道他们是因为资历深厚才得以建功立业吗?”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眼神锐利:“诸位大人饱读诗书,难道不知‘时势造英雄’的道理?如今我朝百废待兴,正需要新鲜血液注入,正需要敢于打破常规的人才。难道诸位大人要因为墨守成规,而错失良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