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你选哪条路?(1 / 2)

子时已过,皇城深处,万籁俱寂。

英国公张维贤的马车,没有前呼后拥,只在两名亲兵的护卫下,悄无声息地驶过长安街,停在了东华门的偏门外。

铅灰色的天幕下,巨大的宫墙如同一头沉默的巨兽匍匐在黑暗里,散发着令人心悸的威严。

一名小太监早已提着灯笼在门内等候,见到张维贤下车,他躬身行礼,声音压得极低:“国公爷,陛下在乾清宫等您。”

张维贤点点头,整了整身上那件暗青色的素面公服,他的腰背依旧挺得笔直,那是常年戎马生涯留下的烙印,只是那双曾经锐利如鹰的眼睛,此刻却染上了一层岁月沉淀下来的浑浊与疲惫。

深夜奉召入宫,对一位开国勋贵之首而言本是殊荣,但不知为何,今夜的风刮在脸上,却带着一股萧杀之意,张维贤心中有一种预感,今夜的召见,非同寻常。

穿过一道道幽深的宫门,走过漫长而空旷的御道,乾清宫那温暖而明亮的灯火,终于出现在视野尽头。

那光,在这无边无际的黑暗中像是一座孤岛。

踏入乾清宫的门槛,一股暖气迎面扑来,夹杂着淡淡的墨香和一种陌生的..属于炭笔的干燥气息。

张维贤的脚步微微一顿,没有他想象中的威严肃穆。

年轻的天子并未高坐于龙椅之上,他只穿着一身寻常的玄色窄袖常服,正俯身在一张巨大的御案前。

案上铺陈的不是奏疏,而是几幅巨大的地图,上面用炭笔画满了各种奇怪的线条与标记。

烛火摇曳,将皇帝专注的身影拉得很长,投射在背后的蟠龙金漆屏风上,竟有一种与这宫殿的奢华格格不入的孤寂与专注。

“英国公来了。”朱由检没有抬头,声音平静地从图纸间传来,“赐座。”

王承恩悄无声息地搬来一个锦墩,放在御案不远处。

“谢陛下。”张维贤依言坐下。

他不动声色地打量着眼前的景象,这位新君登基以来的种种举措,早已在京城勋贵与文官集团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人们畏惧他,揣测他,却无人能看懂他。

此刻,置身于这间不像皇宫正殿,反倒像某个秘密工坊的乾清宫内,张维贤心中的那份不安愈发浓重。

朱由检终于直起身,他绕过御案走到张维贤面前,他的脸上没有君王的威仪,也没有少年的青涩,只有一种超乎年龄仿佛已经计算好了一切的冷静。

“国公,深夜召你前来,是想请你看一样东西。”

他没有让太监代劳,而是亲手从御案上拿起一叠用麻绳捆扎的文书,递到了张维贤的手中。

那文书入手,沉甸甸的。

纸张是上好的宣纸,但上面没有翰林学士们那飘逸的馆阁体,而是用一种雕版印刷出来的宋体字排得整整齐齐。

张维贤的目光,落在了封皮那一行大字上——

《关于京营“资产重组”及“扭亏为盈”之项目计划书》。

他的瞳孔,猛地一缩。

“资产重组”?“扭亏为盈”?

这是什么话?这是商贾市侩之言!堂堂大明京营,国之干城,怎能用如此粗鄙的词汇来形容?

一股被冒犯的怒意,在他心中升起。

然而,当他翻开第一页看到里面的内容时,那股怒意便瞬间被一种刺骨的寒意所取代。

“一、项目背景及问题分析(现状评估)……”

文字是冰冷的,但文字背后的数据,却像是一把烧红的烙铁,狠狠地烫在了他的心上。

“京营三大营,在册总兵力,十二万七千四百五十二人。”

“经东厂校场、兵仗局、粮秣库三处交叉核验,实有兵员,不足五万。”

“能战之兵,不足一万。”

“在册战马三万一千匹,实有三千二百余匹……”

“每年耗费国库一百八十万两……”

张维贤的手,开始微微颤抖。

这些数字他心里不是没有数,作为执掌中军都督府的勋贵之首,京营的糜烂他比谁都清楚。

吃空饷、占军田、盗卖军械……哪一家公侯府邸,没在这潭浑水里捞取好处?

便是他自己的英国公府,也不能免俗!

他知道烂,但他从不敢,也从不愿去亲眼看一看,这摊烂泥到底有多深,有多臭!

他们这些勋贵,就像一群住在一栋百年豪宅里的败家子,明知道房子的地基已经被白蚁蛀空,房梁也已腐朽,却依旧粉饰着外墙,在即将倒塌的屋子里醉生梦死,争抢着最后一点浮财。

而现在,这位年轻的皇帝,就用这样一份冷酷无情的“验房报告”,将这栋豪宅所有的伪装,撕得粉碎,把那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结构,血淋淋地暴露在了他的面前。

震惊过后,是深入骨髓的羞愧。

他想起了自己的曾祖父,靖难元勋张玉,那位在东昌之战中,为救太宗皇帝而力战身亡的“河间王”。想起了英国公府世代相传的,是“忠勇”二字。

可看看现在!看看这份报告!

“忠”在何处?“勇”在何方?

只剩下了一群趴在帝国身上吸血的蛀虫!

他的呼吸,变得粗重起来。

最新小说: 后宫的终点是太后[综穿] 盛唐:刘建军今天要干嘛 开局掌控魏忠贤,先抄他一个亿! 我说抄家你不信,流放路上你哭啥 手段太骚,女帝骂我不是东西 科举:农家子的崛起之路 抱歉,我也是皇帝! 抗战之血肉熔炉 大明:我朱允熥,老朱求我造反 真千金她又争又抢